北京高校向外迁出的进程,已经按下加速键。
3月21日,雄安新区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上透露,2025年雄安新区加强京津冀协同联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疏解高校落地。
2025年,雄安新区将协助首批疏解高校雄安校区一期各组团项目前期手续办理,2025年实现全面开工;推进首批疏解高校雄安校区二期项目和二批疏解高校雄安校区总规方案及前期手续办理,力争2025年内开工建设;并且常态化开展高校、大学生雄安行活动。
同样在这天,中国人民大学宣布通州校区将于2025年秋季学期全面正式投用,28个教学单位将正式进驻。未来,通州校区将成为人大的主校区。
除此以外,北京城市学院也在近日传出了将在顺义校区三期完工后整建制迁入的相关动态。随着各大高校的落子,首都乃至京津冀地区的高等教育格局,悄然迎来蝶变。
一路向雄安
北京向南100多公里,雄安正拔节生长。
2018年12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务院正式批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由此,这项被称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新城计划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随着各项政策落地,这座未来之城已由顶层设计转向实质性建设阶段,其高教布局也成了大众聚焦的关键点。
千年大计是雄安
2021年,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先后成为首批确定入驻雄安新区的高校。
四年来,从总体规划出炉,到首开项目破土动工,再到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4所高校的雄安校区正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预计2027年,4所高校新校区将迎新,学生有望跨校选课,教师将跨校任教、联合培养研究生,师生共享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

2024年12月,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第一组团项目开工,拉开了首批疏解高校全面开工和大规模建设的序幕。
不过,首批四所建设雄安校区的北京高校,此前都已明确不会放弃校本部、整体搬迁,而是维持多校区办学,开启“一校两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包括首批4所高校在内,目前已有9所北京高校明确将建设雄安校区。2024年,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接连宣布雄安校区建设新进展。眼下,第二批疏解高校均已完成校区选址,位于雄安新区起步区第一组团北部,正在推进各校区总体规划方案设计等工作。
而除了上述9所高校,自2017年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作为中国副都以来,许多京校都曾释放出与雄安连接的信号。
如北京邮电大学曾在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按照教育部建设部署,推进雄安新区校区建设;今年1月,北京邮电大学还与雄安新区签署了雄安空天信息研究院共建协议。
北京体育大学则在2024年7月发布的《北京体育大学召开校情通报会》一文中表示,将完善“一校三区”战略布局,稳慎推动雄安校区建设工作。
北京高校,进驻郊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