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 | 剪头发、吃焖子!天津人还有哪些讲究?

   日期:2025-03-06     作者:6r8oh       评论:0    移动:http://fswenzheng.xhstdz.com/mobile/news/3195.html
核心提示:天上的这条巨龙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时间,在夜空中出现的方位不一样。“龙抬头”形象地描述了龙头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景象。早春之

天上的这条巨龙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时间,在夜空中出现的方位不一样。“龙抬头”形象地描述了龙头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景象。


早春之际,天黑后不久,苍龙七宿开始在东方地平线上慢慢依次升起,最先露出地面的是代表龙角的角宿。这时,苍龙的身子还在地平线以下,只是刚刚露出了犄角,所以形象地称为“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苍龙升起的时间越来越早,天黑后露出地面的部分越来越多。到了夏季,入夜后这条巨龙就会完整地呈现在南方天空中。进入秋天,苍龙七宿陆续在西方下落。冬天,苍龙则隐藏在地平线以下。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岁差的原因,春分点沿着黄道不断缓慢地向西移动,每年约移动50角秒。成百上千年积累下来,造成龙抬头的时间会逐渐推迟,今年,龙抬头的景象大约要在日落后约三个小时后才会出现。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二,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开始。民间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我国古人将龙抬头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与“龙抬头”相关的民俗活动很多,都是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

每年这一天,部分地区都会举行舞龙活动,祭祀龙神,祈求平安和丰收。


春龙节的形成和发展,既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敬畏,也体现了农耕社会对风调雨顺的期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3月1日

农历二月初二

天津市第六届舞龙大会

将在水上公园震撼登场!


京津冀非遗天团集结

双龙巡游、高跷绝技、空竹飞旋、皮影舞蹈……


您不妨走出户外

共赏双龙巡游

同祈国泰民安


图片

100年前的天津人

怎么过“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是出正月后又一个吉庆的民间节日。这一天,天津卫有许多习俗都与“龙”相关。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天津卫老人在《话说天津卫》节目中回忆,“二月二”这一天,天津卫甚是热闹!

01
送懒龙接勤龙

天津著名文史、民俗专家张显明先生介绍,在天津北塘一带,“二月二”兴挑水。“二月二”清晨,人们要刷水缸,只留出一壶水的量,拿这壶一路洒着上河边走,到河边把水洒完,这叫“送懒龙”。然后再拿水筲去河里挑水去,再把两个水筲让它一路洒,形成一条水线,这叫“接勤龙”。然后,在灶王爷前边上供、烧香,给龙过个生日,所以“二月二”又叫“春龙节”。送懒龙、接勤龙,寓意人们要想庄稼丰收得勤劳致富。

图片
到河里挑水喝是天津卫普及自来水之前的生活样态,并应运而生挑水工的“职业”

02
要有花会和春社

1924年出生在北运河畔堤头古村、曾是堤头庆云高跷老会会员的邢国起老先生回忆说,在天津,“二月二”这个日子有花会,主要就是龙中会、跑旱船、小车会等等,也很热闹。

“二月二,在南方有春社的活动,在我们天津这儿也有春社的‘影子’。民间有土地庙、土地祠,供奉的‘社神’俗称‘土地爷爷’、‘土地奶奶’。二月二,要祭社神。”这是1928年出生在北大关的许涵宇老先生回忆的往事。

图片
年画《闹龙灯》(北马路华中印刷)

03
唱大戏船下水

据1933年出生、家里曾“养船”的李文斌先生回忆,“二月二”这一天,内河航运和海上漕运及打渔的渔船都要下水。在船头上会系上红布条,船尾和桅杆上都插着小红旗。在天津的塘沽,尤其是在东、西大沽,于家堡、北塘,“二月二”船下水时,要杀鸡宰猪,上供磕头,还要请花会和戏班现场表演,庆祝一番,甚是热闹。

图片
天津卫漕运发达,二月二船下水的日子也格外讲究

在大沽口海边的渔民,到了二月初二,不分男女老少,都集中在大沽白龙庙,举办白龙会。身强力壮的渔民们在鼓乐及喝彩声中,把一条几丈长的白色巨龙耍起来,然后男女老少齐喊“龙抬头”,相传这时渤海龙王最小的儿子小白龙便抬起龙头和他想念的乡亲们见上一面。

图片

04
家庭主妇“引龙”“祈福”,不动针线

二月二这天,天津卫的家庭主妇要“引龙”,即掏出来炉灶里的灰撒在地上,从厨房一直撒到门外,“引龙”出来,祈求龙王行云布雨,保证收成,五谷丰登。

“养船”人家的妇女,要在“二月二”到娘娘宫烧香,祈求一年行船平安!

图片
天后宫门前

同时,这一天妇女不许动针线,因为“龙抬头”要观察一切,龙脑袋伸出来,一扎针会刺着龙眼。妇女还不许洗衣服,因为会“伤了龙皮”。当然,这些都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仅是民间的习俗。

现在的“二月二”

天津人有这些讲究


01
接“姑奶奶”

二月二这天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图片

02
照房梁

老天津风俗,俗话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通常还要念吟唱歌谣,如"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各家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掉。

03
剃龙头

二月二“龙抬头”,这是天津人剃头的日子,因旧俗中有一说:“正月不剃头,正月剃头死舅舅”。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劝人在春节前把个人卫生做好,不要等到正月。而且过去剃头的师傅许多是宝坻人,一年忙到头,得赶回老家过大年。

图片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借龙抬头这一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因此,每逢二月初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04
吃焖子

除了剃头剪发,二月初二还是一个美食节令,全国各地民俗吃食多带个“龙”字,比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面条叫食“龙须”,吃油糕叫吃“龙胆”,吃馄饨叫吃“龙眼”,吃烧饼叫“吃龙舌头”,吃馒头叫“吃龙蛋”等。吃煎焖子的习俗尤其在咱天津流行,寓意“煎龙麟”。

“吃龙鳞”实际上是和“引龙”连在一起的。通过“引龙”,老百姓觉得已经把龙引回家,而“吃龙鳞”意义就是引回家的龙现身了,吃掉它身上掉下的龙鳞,也是取希望得到龙身上的福瑞之意。

图片

有人就问了:
我在外地也吃过焖子啊!
大连的三鲜焖子
河北的焖子烩菜
河南禹州的蒜薹炒焖子
……
那天津焖子和外地焖子到底有嘛区别?

图片

天津人常做的是煎焖子,外地多是炒焖子,天津煎焖子得用平底锅,慢火煎到双面微现焦黄,最好能煎出嘎来,这一口咬下去那个爽啊!


但要说到最地道的吃法,还要数焖子配着烙饼,就着炒鸡蛋和合菜吃,新烙的饼卷上刚出锅热乎儿的焖子,就着现炒的炒鸡蛋和口感丰富的豆芽菜、肉丝、韭菜、粉条……唇齿留香,那份满足真的无法用语言形容!

民俗专家说,焖子有凉粉一样的“凉性”。将近早春,人体里阳气萌动,又时有春寒,焖子煎热了吃,凉热兼顾,跟节令配合非常得当,尽现中国饮食的养生之功。

图片

各位小当家
在家里也可以自己做出美味煎焖子
方法在这里
不妨一试
↓↓↓

图片
焖子的做法

主料:

焖子2斤


配料:

油2两、麻酱3两、蒜2头、食盐4克


做法:

1、把焖子切成2-3厘米见方的小块,放入凉水中泡半小时,捞出焖子备用。

2、锅内倒入油,油不用太多,就和炒鸡蛋一样多。

3、开大火,等油很热了放入切好的焖子块,能平铺满锅底就行,所有焖子需要分几次煎完。

4、不要频繁翻动,一直等到焖子底下出现黄嘎后翻动,再煎另一面。

5、煎好后盛入盘中,剩下的焖子都这样煎。

6、加水和盐把麻将调好,蒜捣成蒜泥备用。

7、将盛好的焖子倒上调好的麻将、蒜泥搅拌好,加上大饼就可以吃了。


提示:焖子要煎到有锅巴才好吃。焖子不容易入味,所以味汁要调的味重一些。


明天

去剪头发吗?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