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系统  教师  经纪    参数  蒸汽 

经济记者眼中的2023江苏经济关键词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fswenzheng.xhstdz.com/mobile/quote/61810.html

编者按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回顾2023年,江苏经济犹如一艘航行在汪洋中的巨轮,不仅走出了疫情冲击,还实现了率先整体好转的目标,在风浪中划出了一条“平开中高后稳”的全年发展航线。总体上看,这一年,社会预期在经济蓄势回稳中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在外部遏制打压倒逼中更加稳定,新质生产力在前瞻布局、加速培育中逐渐积厚成势,支撑我省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集聚,经济持续恢复、长期回升向好的态势正在巩固。

经济记者眼中的2023江苏经济关键词

一年来,江苏,这片富足而充满韧性的土地上,上演了哪些令人难忘的经济新闻,诞生了哪些令人动容的经济表情,创造了哪些令人惊叹的经济成绩?本期《经济周刊》年终观察特刊邀请本报经济条线记者,写下他们心中的年度经济关键词。

关键词 ①

先立后破

【新闻事件】

7月17日,江苏国企改革再迎重要时刻。经江苏省委、省政府同意,苏豪控股集团与海外企业集团、苏汇资产、惠隆资产及江苏舜天进行重组整合,新的苏豪控股集团正式起航。

【记者观察】

改革,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一招。在江苏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138项改革任务全部高质量完成之后,2023年,新的改革号角再次吹响。

“突出重点‘有灵魂’”“考核评估重点考虑改革‘增量’”“分类分层分区域压茬推进”……今年9月28日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专题推进会上,传来新一轮改革行动的最新进展和要求。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指出,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其中就包括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击鼓催征,春潮涌动。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对于江苏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江苏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虽然成效显著,但提升空间依然很大,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所面临的监管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国资布局结构有待优化、国资管理质量还需提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高度关注。

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的视角,回望今年7月“新苏豪”的起航,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将原有5家企业合并组建成为新的苏豪控股集团,这是多年来江苏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次国企改革,其目标,是打造具有江苏品牌特色,更好服务江苏实体经济发展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世界一流企业。

实际上,新苏豪的各个成员之间,具备高度协同性,为重组达到甚至超越预期提供了基础,但同质化、“旧”产业、“老”动能,是这些成员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等这些企业一家一家自己转型升级?不是不可以,但时不我待,且改革成本更高。只有在新动能“立”与“进”成效显著的基础上,实现“破”才能无后顾之忧。记者也看到,遵循“先立后破”的原则,“立”布局优化、结构调整,“破”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新苏豪通过重组凝聚资源合力,正加快形成拳头效应。

新苏豪的改革实践证明,“先立后破”为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提供了思路与方向。对于全省国企而言,“先立后破”有着更多实际意义。比如,在科技创新领域,“立”的是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破”的是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目前,在国资领域,江苏正省市联动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集群,重点投向具有引领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前瞻性的未来产业,推动一批对优化全省产业布局具有牵引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加快培育一批能有效掌控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专精特新企业、单打冠军企业。

聚焦主责主业领域,“立”的是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破”的是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为此,江苏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用好股权激励、分红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跟投等各种手段,最大程度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积极营造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政策环境。

“先立后破”是贯穿明年经济工作始终的原则,国资国企改革也不例外,江苏国资国企领域还将顺势推出哪些改革“大动作”,值得我们在全新的2024年持续期待。

本报记者 陈澄

关键词 ②

新型工业化

【新闻事件】

9月22日—23日,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在京召开。10月23日,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召开,对推动我省在新型工业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以制造强省建设为统揽,以“五个三”要求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走在前、做示范。

【记者观察】

工业是综合国力的根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回看江苏工业这一年的表现,真正起到了稳经济“挑大梁”“压舱石”作用。作为一名工业条线的记者,翻开每季度自己写的经济观察稿,可以清晰看到这一年的工业变化和经济表情——

一季度,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各项稳经济政策举措靠前发力,积极因素累积增多,我省工业经济企稳回升,总体延续去年以来的稳定恢复态势,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高出全国平均数据2.5个百分点,堪称首战“告捷”。

一季度的工业关键词应该是“重启”,一个细节是,以2022年6月到岗人员平均数为基数,前三月,全省297个被监测工业集聚区员工到岗率达99.9%,高于去年同期7.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生产重回正轨。首季度多项经济数据“飘红”,也为全年工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被誉为“制造业脊梁”的装备制造业表现尤为亮眼,增加值同比增长9.1%,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有力支撑工业生产稳步恢复。

整个上半年的工业关键词是“提质”。超8%的增速得来不易,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省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展质效持续向好,尽管短期内实现经济从恢复性增长向扩张性增长转变还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但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实现了稳中提质。

前三季度,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7.2%。虽然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放缓,但各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在重点产业集群的带动下,13个设区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均保持了正增长。

前三季度的工业关键词是“回升”。制造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是打破“产业结构中低端锁定”的重要破局之举,前三季度,我省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7%,快于同期GDP增速,成为支撑经济复苏、引领未来转型升级的关键动能。关键指标回升,也折射出工业增长的后劲。

进入“收官季”,我省延续了较好的工业发展态势。1—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新建投产企业贡献了工业经济30%的增量,更让人欣喜的是,企业经营压力转轻,规上工业企业利润降幅大幅收窄。

革旧立新,是贯穿了江苏工业全年的主题。工业恢复向好与江苏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密不可分,尤其是被誉为工业“新三样”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保持高速增长,为“稳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也带动江苏工业加速向新向绿转型。

这些,正与新型工业化的思路不谋而合。新型工业化是经济从恢复到增长的重要推手。国家强调新型工业化,也是对原有动力系统的一场升级,加速新旧动能的切换。

放眼未来,转型注定是一段脱胎换骨的艰辛过程。新旧动能也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必须保持定力、寻找平衡。希望江苏这艘工业“巨轮”在高质量发展新航道上,继续劈波斩浪、平稳“进位”。 本报记者 付奇

关键词 ③

“转正”

【新闻事件】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兴起以及锂电池等产品的发展,负极材料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常州迎来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面兴起,新能源汽车实现产量历史性跃升。今年常州在录安洲码头配备必要的生产、安全保障设施后,通过评审,具备了锂电池类产品集装箱装卸资质,提升了常州港口岸功能。今年1—11月,常州海关共依企业申请开展此类新能源货物“抵港直装”作业监管76批次,重量1.35万吨,货值约2亿美元。

【记者观察】

12月8日,在常州港新长江码头查验场地上,江苏道金智能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负极材料一体化产线正在装船出口,这是该企业新能源负极材料产线首次出口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据南京海关统计,10月份,江苏省进出口4587.8亿元,同比增长5.4%,为去年10月份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1—10月,江苏省外贸进出口4.29万亿元,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1.2个百分点。

“转正”序幕拉开,新出炉的11月数据继续带来了好消息。11月份我省外贸继续回暖,当月进出口4825.3亿元,进出口规模创15个月新高,比去年同期增长7.4%。

为何能“转正”?透过数据,我们看到全省民营企业进出口明显增长,比重快速提升;看到市场多元化稳步推进,对新兴市场进出口较快增长;看到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逐渐成为外贸新动能……

民营经济力量持续增强,在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1月,我省民营企业进出口2.14万亿元,同比增长7.4%,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4.9个百分点至44.8%。

新兴市场全力开拓中。今年以来,我省对新兴市场进出口较快增长,呈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1—11月,我省对中东地区、非洲、印度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9.8%、6.8%和6.5%。今年前10个月,我省对海合会成员国进出口1208.8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2.3%。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壮大外贸新动能。

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动能,新动能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有明确的方向、具体的抓手,可以提升外贸综合竞争力。新动能除了体现在新业态的发展,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新产品逐渐成为外贸新动能。今年1—11月,我省“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81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5%。

日前,海关总署《中国海关》杂志发布2022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江苏13市全部上榜。苏州、无锡、南京是此次榜单中江苏排名前三的城市。从榜单可以看出,城市参与国际贸易的竞争重心正逐步向政策、资金、口岸、人才等“软要素”倾斜。

近几个月,我国货物贸易呈现回稳向上的势头,外贸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回稳态势持续巩固。趋势和机遇在不停变化,这恰是江苏外贸企业“化坎为梯”的好时节。

本报记者 宋晓华

关键词 ④

“消费潮” “潮消费”

【新闻事件】

围炉煮茶、雪花布景、主题集市……在“一秒入冬”的江苏,冬日消费为什么反而“热”?有可能是因为“氛围感”。

在苏州姑苏区十全街,“十全‘食’美 ‘e’起上新”潮流消费活动火热开启,新意十足的各类美食、种类繁多的情调小店为城市增添了一抹冬日里的“烟火气”,吸引众多市民和青年群体前来打卡。

【记者观察】

将人们从线上拉回线下,以“人”气带动“财”气,今年以来,Citywalk、“微醺”经济、深夜食堂、街区集市、咖啡节等轮番而来……以“潮”消费带动消费“潮”,成为全省各地挖掘消费潜能的共同选择。

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最近,南京的一场雪,让万象天地的“开放街区”成了“冬季限定”一般的存在,年轻人趋之若鹜。现场,被三面时尚街区合围的,修旧如旧的文保古建筑“云章公所”白雪覆盖,上方盘旋着蝴蝶造型的彩灯,在雪景中尤为斑斓,街区里,人们在顶楼露台上发个呆,晚风中喝咖啡,拍照、社交,处处漫溢着冬季消费的满足感。

消费者会为“冰天雪地”的美好意象走出家门,会为拍一张好看的照片精心选景,也会为体验感买单。牵引消费者的,究竟是什么?可能是有新意的消费场景,也有可能是具有潮流感的消费势能,或许可以总结为一种“氛围感”。通过商家策划的一些可感可知的消费场景,消费者给抽象的生活找到了一种具象化的美好的表达。近年来,大众消费正在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体验消费升级,消费者更关注个人体验和内心感受,只有贴近消费群体的真正需求,才能拥有市场。

消费,连着千家万户,也折射经济发展的趋势轨迹,从家庭“小账本”往往能看到发展“大图景”——

在经济运行的各项数据中,江苏最先回暖向好的是消费。今年1—10月,江苏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万亿元,同比增长6.9%,占全国总规模的9.8%,位居全国第二。

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既是传统消费转型升级的“跳板”,也是未来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蓝海”,前所未有地重构着消费经济的“新图景”。

商家活动、政府政策,两头带动,今年以来,江苏着力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持续提升“苏新消费”四季主题购物节品牌影响力,全省商务部门大力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扩大餐饮等服务消费,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促进电商直播深化应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

新型消费折射出庞大的内需潜力,江苏总结经验再出发,加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计划建设60个以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动步行街高质量发展,促进店外经营制度化、规范化、特色化。同时,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激活农村消费。瞄准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农村消费品质。通过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让消费所蕴含的乘数效应得到更大释放。

本报记者 王梦然

关键词 ⑤

“1000万+”

【新闻事件】

3月30日9时55分,南京市雨花台区市场监管局雨花分局,南京市民、“雨花台区艾凡朵烘焙店”经营者张康成功领到营业执照,成为全省第1000万户在册个体工商户。这标志着江苏成为全国首个在册个体工商户总量破千万省份。

【记者观察】

“成为江苏第1000万个个体工商户,我非常自豪!今年省里又对我们个体户出台优惠政策,可以帮助贷款50万元,我对市场充满信心、对未来有信心。” 张康开心的模样犹在眼前。

个体工商户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和市场的“神经末梢”,是江苏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经营主体,也是江苏经济“基本盘中的基本盘”“家底中的家底”。

江苏高度重视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今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促进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用18条具体措施,直击个体工商户“急难愁盼”。创新性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经济健康发展,苏州市吴江区在全省率先设立个体工商户服务中心。

4月19日下午,在涟水县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窗口,涟水张银运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张银现场领到一张新营业执照。这是全省首张直接变更“个转企”营业执照。

“个转企”有利于经营主体拓展市场和发展空间,是提升市场竞争力、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让“‘我’的客户还认得‘我’!”今年以来,我省通过直接变更登记发放“个转企”营业执照,突破传统的“一销一立”登记模式,让个体工商户原有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保持不变,并将“个转企”后的原个体工商户档案合并保管,使其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下所有登记档案的实现归集延续,开业时间、相关许可证等也都可以顺利延续衔接使用。

省市场监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实有各类经营主体超1450万户,总量保持高位稳增;新登记经营主体超130万户,增势良好。

“1000万户”,是一个标志性的数据。在2014年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之前,我省仅有经营主体548.64万户,而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年均新增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于2019年9月底突破1000万户。

突破“1000万户”的背后,是“1000万+”的发展空间。这空间,来自于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来自于“拉网式”政策组合的叠加效应。

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机关作风建设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将其作为应对困难挑战的先手棋。8个多月来,我省一体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若干政策措施》《关于促进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从年初至岁尾,持续出台的数以百计具体政策举措,织起一张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的“保障网”。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全省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664.2亿元。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力如何,经营主体最先感知到。“对未来发展,我们有了更多底气!”这是看见今年以来我省经济回升向好时,众多企业的共同心声。

本报记者 王建朋

关键词 ⑥

“上马” “加速”

【新闻事件】

9月28日,沪宁沿江高铁开通运营,形成上海至南京间的第二条城际高速铁路,长三角铁路网进一步加密。作为长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骨干线路,沪宁沿江高铁起自南京南站,经南京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在太仓站与沪苏通铁路交会后共线,接入上海铁路枢纽。线路全长278.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成为加强苏南经济强县与长三角中心城市联系的“大动脉”。

【记者观察】

近年来,江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高质量、快发展中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人悦其行、物畅其流”的美丽新画卷加速照进现实。

2023年,记者在报道交通强省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持续感受到交通格局日新月异。“一网覆盖江苏、一票走遍全省、一站发往全国”逐步让生活更美好。尤其是备受关注的沪宁沿江高铁在国庆节前建成通车,列车飞驰,沿线出行和发展“加速度”的壮美篇章正式掀开,鼓舞人心,倍增动力。

这一年,一批重大工程陆续开工,在建工程快马加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轨道上的江苏”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宁淮城际铁路、沪苏湖铁路、沪苏通铁路二期、上元门过江通道建设进展快,每天都有新变化。经过前期充分准备,潍坊至宿迁铁路江苏段开工在即。交通部门按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联网、补网、强链”的要求,以强化战略支撑为重点,还在主动谋划推动一批立足江苏、服务国家的重大项目,积极打造“省域成网、拥江成环、外畅内密、功能互补、多网互联”的多层次现代化铁路网络。预计到“十五五”末,全省铁路网将全面成环成网。

2020年以来,全省过江通道建设呈现加速发展状态,支撑拥江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年,过江通道建设更加呈现加速度发展态势。目前,全省在建建宁西路、南京地铁4号线、仙新路、上元门、龙潭、常泰、江阴靖江、张靖皋、海太、通沪等10座过江通道。在建项目每个月都有重大节点。照时下进度,“十四五”期间将建成龙潭过江通道、南京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南京仙新路过江通道、常泰长江大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等项目,全省将累计建成过江通道23座,基本实现隔江相望的县(市)均有过江通道连通。同时,江阴第三过江通道、苏通第二过江通道、南京锦文路过江通道等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动。预计规划的44座过江通道全部建成后,过江难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

与此同时,为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建设“覆盖更广、标准更高、联动更畅、效益更好”的现代化水运体系,更好地服务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相关动作越来越快。努力提升航空枢纽效能,推动江苏民航业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全省抢抓航空运输市场加速恢复机遇,前三季度旅客吞吐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4.8%……

回望这一年,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013.4亿元,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年度投资计划2002亿元。展望新一年,又将有一批工程建成,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体验感、获得感。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梁、一道道航线连通山川大地,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未来令人期待! 本报记者 田墨池 梅剑飞

关键词 ⑦

“四美”乡村

【新闻事件】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作出重要批示。省委、省政府迅速作出部署,要求学经验、补短板、促提升,真正把“千万工程”经验学到手、用到位。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意见》,并召开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推进会,为建设让百姓生活幸福的和美家园标注了前行方向。

【记者观察】

平畴沃野、山清水秀,鱼米之乡、产业兴旺,江苏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如今,新时代鱼米之乡又有了“四个之美”的生动图景——

《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意见》提出,推动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整体提升,展现平畴沃野、山清水秀的风貌之美,鱼米之乡、产业兴旺的富庶之美,城乡融合、服务均等的时代之美,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的人文之美。这“四美”,立足江苏资源禀赋和乡村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既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内涵相契合,又充分体现了江苏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特色。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江苏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密结合省情农情实际,自觉把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对标对表找差距、补短板、促提升。

新时代鱼米之乡,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提升。全省完成近1.4万个村垃圾清理整治、587个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改造农村户厕67.8万户,新建农村生态河道5680公里。13个设区市均出台有关实施意见、行动方案、工作计划。

新时代鱼米之乡,乡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今年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2173公里,改善农房10.8万户,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57个,改造提升村级综合服务中心159个。

新时代鱼米之乡,产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粮食实现丰产丰收,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完成投资额1088亿元,休闲农业营业收入、网上农产品销售额增幅同比均超10%。

新时代鱼米之乡,乡村治理取得积极进展。315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扎实推进,新建村法律援助工作站100个,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3000余场次。

对标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和浙江“千万工程”演进的“三个阶段”,按照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定3年、谋8年、展望13年”的思路,我省提出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建成100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把3000个以上行政村、200个以上乡镇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到203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有条件地区梯次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基本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分区域看,环太湖地区山清水秀、人文厚重,要彰显江南农耕文化底蕴,努力建设乡土中国、诗意江南的乡村典范;宁镇扬丘陵山区环境优美、大江大河,农业科教资源丰富,要努力把乡村建设成都市休闲、农业科技富集区;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生态良好,要充分彰显灵动秀美的水乡风韵;沿海地区区位独特、资源丰富,要努力彰显滨海风貌和田园风光;黄淮平原辽阔平整、林田河湖交错,要充分展现平原大地景观,努力把乡村建设成为林茂粮丰的美好家园。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新时代鱼米之乡,她的名字叫江苏! 本报记者 吴琼

关键词 ⑧

“江苏饭碗”

【新闻事件】

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数据显示,今年,江苏粮食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达759.5亿斤,较上年增加5.7亿斤,连续10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单位面积产量达927.6斤/亩,较上年增加4.6斤/亩;此外,江苏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达8188.4万亩,较上年增加21.8万亩。

【记者观察】

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让江苏端稳饭碗的底气更足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虽然江苏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72亩,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但江苏却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2023年,江苏以占全国1.1%的土地面积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在端牢全省8500万人饭碗的同时,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仓廪实,天下安。秋粮产量占江苏全年粮食总产量近三分之二,是全年粮食的大头。临近年底,江苏各地的秋粮收购也纷纷进入收尾阶段。今年,张家港市常阴沙农场主何桂兴一共种了2000多亩地,打了1000多吨优质粮;同时,在“优质优价”政策的带动下,张家港秋粮的收购价每斤提高了7分钱,何桂兴今年多挣了约14万元。在采访时,何桂兴难以掩饰自己兴奋的心情,他表示,自己越来越“喜欢”种粮了。

何桂兴是江苏众多种粮户的一个缩影。各种补贴、“优质优价”等利好政策出台,降低了种粮的成本,保障了粮农的收入,稳定了粮食价格预期,广大粮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将显著增强,这对于促进江苏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来说,意义深远且重大。

在采访中,记者明显感受到了江苏将自身科技优势与粮食安全的结合。以粮食储存为例,由于稻谷是一个生命体,也要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假如温度变高,稻谷的新陈代谢也变得旺盛,粮食就不易储存;当温度降低后,代谢速度变慢,自然损耗就会变慢。

为此,江苏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在盐城,盐城市粮油集团有限公司为稻谷建设了“呼吸仓”;在泰州,泰州国家粮食储备库为粮食开发了“空调房”;在张家港,张家港市粮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搬”来一座“大冰箱”……这些现代化的储粮设备,持续增加的粮食方面的科研成果,让记者非常惊叹。

粮食的增产,离不开科技的助力;保障粮食安全,也始终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只有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产出,才能满足我们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追求。在未来,科技依然并始终是促进粮食安全的关键。

端稳粮食饭碗,也离不开一位又一位“新农人”。镇江市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巧是土壤学硕士,她爱人是农学博士,一个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一个在北大工作。2017年,两人辞去单位工作,来到了镇江,当了“新农人”,成为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里手。

越来越多像魏巧这样的“新农人”回到江苏的田间地头,将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江苏大地,这怎能不让我们欣喜,怎能不让我们的粮食饭碗越端越牢?

粮食,国计民生的基石,国家安全的底线。只有抓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放眼广袤良田,新的丰收必将持续到来。 本报记者 姚政宇

关键词 ⑨

新一轮治湖

【新闻事件】

今年太湖水质已达到国家总体方案、江苏省治太规划2025年目标,太湖连续16年实现安全度夏。据省生态环境厅数据,今年1至11月,太湖湖体平均水质为Ⅳ类,总磷浓度0.053毫克/升,总氮浓度1.08毫克/升,同比分别下降14.5%、14.3%。今年3至10月,太湖蓝藻水华发现53次,同比减少51次,平均聚集面积、最大面积、湖体蓝藻密度同比分别减少45.7%、50.8%和30.3%。流域206个重点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96.6%,较去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

【记者观察】

冬日漫步太湖边,远山如黛,湖面波光粼粼,水鸟在芦苇荡里栖息觅食。“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民歌里的“江南明珠”,曾一度被蓝藻遮蔽光彩,经过多年整治,如今重现碧波万顷。

太湖是长三角重要饮用水水源和长三角生态环境的“晴雨表”,治理成效不仅关系到流域各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长远未来,而且关系到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国家战略。2022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将太湖治理目标从“两个确保”提高为“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流域防洪保安和水资源配置能力”。今年是落实新要求的起步之年,我省全面启动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细化分解100项具体任务,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开展治太工作。无锡、常州、苏州、镇江等地也相继制定行动方案。

对照“施工图”,环湖各地在控源减污上持续发力。在常州市武进区,滆湖生态清淤有序进行;在宜兴,碎片化、小规模养殖池塘在生态化改造,养殖尾水将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在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消夏湾,“三道湿地”将山间流淌下来的雨水污水净化……今年以来,我省围绕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抓紧抓实涉磷企业整治、滆湖治理、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洮滆片区综合整治、支流支浜整治、水产养殖清洁生产等重点工程。

斩断岸上的“病根”,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后劲越来越强。《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八角笼中》《流浪地球》《人世间》……这些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都诞生于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而这座太湖岸边的电影“梦工厂”曾是无锡最大的轧钢厂。苏州市相城区黄桥街道的电镀园,转型升级为苏州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目前已入驻“独角兽”区域总部型企业、数字经济类等企业200多家。

不得不正视的是,当前太湖治理依然处在爬坡过坎、负重前行的关键阶段,突出矛盾仍然是流域排污总量超过太湖可以承受的环境容量,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推动太湖水质实现根本性改善,依然任重而道远。

湖泊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省《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更高水平实现“两保两提”,太湖湖体水质实现“稳Ⅳ争Ⅲ”;到2030年,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太湖湖体水质达到Ⅲ类。久久为功,方得始终。要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抓好治理与防控工作,才能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太湖。 本报记者 王静

关键词 ⑩

“反向出游”

【新闻事件】

第十六届苏州国际风筝节、第二届冯梦龙中秋灯会、冯梦龙村驻村作家行……今年,苏州市相城区冯梦龙村抢抓文旅复苏机遇,深挖冯梦龙文化内涵,先后举办多场特色文旅活动,迎来大批游客参观体验。年初至今,村庄已接待游客近90万人次,仅中秋、国庆假期便接待游客16.5万人次,日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日均接待量同比增1341.30%。眼下,村庄正以“欢度元旦,喜迎新春”为主题策划新春巡游、打春牛等特色民俗活动,邀市民游客共度佳节。

【记者观察】

从一个村庄的文旅复苏可以看到今年以来旅游市场的热闹与变化。

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双眸记录色彩。回望2023年,复苏是旅游业的主旋律,“火爆”是众多旅行者身处目的地的共同感受。人们的出游选择更多了。

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的数据显示:1—11月,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9.2亿人次、同比增长79%,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34万亿元、同比增长73%,按可比口径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12%和4%。银联商务数据显示,1—11月全省文旅消费总额4893.10亿元,同比增长36.7%,占全国近1/10,居全国第一。

市场繁荣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持续发力。年初,省文旅厅联合省财政厅出台“江苏文旅15条”,提出加大金融对文旅产业支持力度,推出“苏旅贷”专项金融产品。省级层面及早下达9000万元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130个文旅项目开发建设;联合战略合作金融机构举办“水韵江苏·金融赋能”重点文旅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为256个项目授信融资695.88亿元;省级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投放超13亿元支持过百家企业融资贷款。

这一年,旅游市场供给空前丰富。3月底,第十四届江苏省乡村旅游节在春风中开幕,42条精品线路带游客领略乡村新风采; 9月21日至24日,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苏州举办,线上受众突破4亿人次,线下近12万人次走进六大主题展;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全省各地共组织开展3300多场(次)文旅节庆活动;9月中旬至10月底,紫金文化艺术节如约而至,23部新创剧目、8部优秀剧目、20部特邀剧目和7部新创大型音乐作品在全省20多所剧场接连上演,近2000场群众文化活动在全省各地陆续开展;“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更是持续全年。

这一年,大批独家定制的优惠与特色活动送到游客“指尖”。10月21日,2023“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省外集中推广周山东站活动在青岛举办; 11月4日,“水韵江苏 湘遇美好”文化旅游路演活动走进湖南长沙,江苏面向湖南旅游市场推出10000份文旅消费券;12月2日,以“‘越’见醉美宿迁”为主题的2023宿迁文化旅游(绍兴)路演推广活动在鲁迅故里上演……

许多人走出家门选择感受别处烟火,也让很多目的地从冷门变热门,很多旅游方式从“小众”变“大众”。在多重政策举措和文旅消费活动的叠加效应下,全省文旅市场呈现“稳步回升向好、加速全面复苏”的良好发展态势。无论是春节的“开门红”、“史上最火五一”,抑或中秋与国庆“超级黄金周”,文旅经济的发展都展现超强韧性与活力。

本文地址:http://fswenzheng.xhstdz.com/quote/61810.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fswenzheng.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