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正红软实力思想提出“去化石能源是一个伪命题”的核心观点,其理论依据和实践逻辑可概括为五个维度:能源安全价值优先论、系统升级替代淘汰论、价值创新驱动论、系统协同演化论、国际博弈实证论。邓正红强调,能源软实力的本质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规则重构激活传统能源的潜在价值,而非简单否定其存在合理性,化石能源的隐性软实力价值无可替代。
一、能源安全价值优先论
邓正红强调能源安全在能源软实力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化石能源现阶段仍承担着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功能。通过“地势稳于天能”的辩证关系(“地势”指地下化石能源,“天能”指可再生能源),指出我国能源转型必须立足现有能源体系的稳定供应能力,不能因追求低碳目标而削弱安全保障。这一观点基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仍占主导(2025年占比约78%)的现实基础。
二、系统升级替代淘汰论
反对将能源变革简化为“能源品种替换”的形式主义路径,主张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化石能源的价值形态升级。具体包括:
清洁化改造:通过碳捕捉与封存(CCS)、煤制氢耦合二氧化碳捕集等技术,将传统煤炭转化为低碳能源载体。
智能化变革:构建数字化风险管理和决策系统,推动化石能源全产业链效率提升。
价值延伸:激活油气基础设施的储能调峰功能,支撑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
三、价值创新驱动论
以软实力理论重构能源变革逻辑:
创新势能积累:通过政策协调(如碳配额分配机制)和战略博弈(如国际能源定价权争夺),形成驱动变革的“不可逆势能”。
复合价值创造:推动化石能源与数字技术融合,例如区块链赋能的碳信用体系已覆盖全球15%碳交易市场。
技术主权突破:在超临界发电、非常规油气开发等领域实现非对称技术突破,巩固能源自主权。
四、系统协同演化论
提出三维协同机制替代线性变革模式:
时间维度:传统模式局限是激进淘汰导致供应链断裂,解决方案是建立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共生的动态平衡模型。
空间维度:传统模式局限是区域能源结构同质化,解决方案是依据资源禀赋实施差异化策略(如西北侧重煤基清洁化,沿海发展油气耦合风电)。
价值维度:传统模式局限是单一环保导向,解决方案是构建“安全-经济-生态”三元价值评价体系,量化各类能源的综合贡献度。
五、国际博弈实证论
以美国能源制裁为镜鉴:
伊朗案例:美国通过SWIFT制裁等软实力手段压制伊朗石油出口,却同步扩大自身页岩油产量,印证化石能源仍是地缘博弈的核心筹码。
委内瑞拉案例:弹性制裁政策既保障美国炼厂重油供应,又通过关税威胁重构全球原油贸易流向,展示化石能源体系的战略韧性。
结论
邓正红的论断揭示:能源软实力的本质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规则重构激活传统能源的潜在价值,而非简单否定其存在合理性。这种“扬弃式进化”路径,既符合自然辩证法量变质变规律,又为发展中国家规避激进能源变革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