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系统  教师  经纪    参数  蒸汽 

钢琴教育在中国的百转千折 从美育到素质教育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fswenzheng.xhstdz.com/mobile/quote/63121.html

  来源:微信公众号 黑板洞察  

钢琴教育在中国的百转千折 从美育到素质教育

  (原标题:钢琴热背后的素质教育,美育中国的百年迷途)

   01

    琴声何来

  1。以美育代宗教

  1915年初,上海,那时“洋节”元旦刚过去不久,距旧历新年尚有些时日,但十里洋场,年味已经渐浓。黄浦江畔,在一幢墙漆已脱的半旧写字间内,一群人围坐桌旁交头低语,气氛庄重严肃,但与会者的脸上显露着坚定的憧憬。屋内灯火昏黄,窗外的冬天铅云惨淡。

  这是《科学》杂志的创刊时的场景。当时在场者有九位,他们都是庚子赔款留学的青年学生。那是一战爆发的第二年,这些青年经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此时聚于上海,讨论国际时势,商论救国方案。因感于“中国所缺乏的莫过于科学”,他们决定创办杂志,醒世救国。

ink="">

  而奇怪的是,在《科学》这本自然科学总论类的杂志里,却刊印着一篇钢琴乐谱:《和平进行曲》。

ink="">

  它的作者,是《科学》杂志的创刊者之一,赵元任先生。这首曲子,是他在美留学期间创作的。也许当时的赵元任并没有意识到,《和平进行曲》的刊印,会被百余年后的后人视为“中国钢琴音乐”诞生的标志。

ink="">

  《科学》创刊不久,《新青年》杂志应声而起,同在上海。1917年,国民政府教务总长兼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于《新青年》刊文,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呼吁“专尚陶养感情之术”,他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可“培育国民性格”,进而塑造“新一代国人”。

  国外大炮射得远,车也开的快,国外的文化艺术,难道也比我们优秀?—— 这是新文化运动后新闻报刊的讨论热点。

蔡元培、鲁迅、萧伯纳等在宋庆龄家中ink="">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那一代知识精英们对这个问题给出的回答,是肯定的。总而言之,东方百事不如西方。

  由此,伴随着西方文化艺术的大范围流入,伴随着“以美育代宗教”的呼声,中国钢琴教育就这样跌跌撞撞开始了。

  2。 “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

  一百年过去了,现在的钢琴教育情况如何?

  打开浏览器,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字“钢琴教育”,回车键按下,这是2019年1月16日一条比较显眼的有数据的新闻:

  “目前城市幼儿园学琴比例达 60 %以上,中国琴童总数达 3000 万,并以每年 10 %的速度增长。”

  ——中国音乐学会

  在微信内搜索出的新闻则质感迥异,看标题就知道:

  “孩子我为什么送你学音乐,真相刺痛无数父母”、“种一棵树的最好时间是现在,xx岁学琴从来不晚”、“xxx的高贵气质养成之路”、“底蕴素养成绩能力,一个都不能少”

  然后打开手机应用商城,搜索“钢琴陪练”四个字,我们会看到一堆和钢琴陪练类似的软件,种类之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学琴,这种曾经居于庙堂之上的“美育”,如今似乎已经触手可及,方便到让人晕眩。不仅线下琴行多了,线上教育更是遍地开花。这种现象背后,是中国早已成群的琴童以及日益繁多的钢琴考试。

  真的“美育”了吗?其实关于钢琴教育的负面新闻也不少:

  “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曾经,中央音乐学院(分数线,专业设置)副院长周海宏教授这样评价中国学琴的状况。

  ——纽约时报

  赵元任那一代人,恐怕做梦也想象不到这种情景。钢琴教育从顶尖精英阶层扩展到寻常中产家庭,这个过程,用了一百余年的时间。我们的教育诉求,也从“美育代宗教”逐渐发展至“素质教育”,而如今,关于“素质教育”的争论又起。

  这百年来,钢琴教育在我国经历了什么?

   02

    艰难起步

  1。 利玛窦

  《续文献通考》记载:“明万历28年,西洋人利玛窦来献其音乐。其琴纵三尺,横五尺,藏椟中弦七十二,以金银或链铁为之。弦各有柱,端通于外,鼓其端而自应。”

  明万历28年,也就是公元1600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漂洋过海几万里,来到中国。他向明朝皇帝献了无数异域的宝贝,其中就有当时欧洲正风行的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又叫“楔槌键琴”或“小键琴”。

ink="">

  而利玛窦,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钢琴教师,他作为一个传教士,来中国的动机,一部分就是传教。维基百科上说,利玛窦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这就是那时钢琴教育在我国传播的源动力:传教士希望借助音乐来敲开中国的文化大门。

ink="">

  但那时候,我天朝上国物博地大,钢琴来虽来了,宫廷中并没几个人对它感兴趣儿。直到明清年间,随着传教士逐渐增多,钢琴教学才在上层人士中逐渐展开。可这时候的钢琴,被长期保存在王宫中,琴音绕不过宫廷大院,普通民众更难听到钢琴演奏。

  所以当时,钢琴并未对中国传统的音乐“市场”产生多大影响。

  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我国国门大开,西方传教士来华人数激增,钢琴这时才进入普通民众的视线。他们在中国大量兴办学校,音乐伴奏,唱歌跳舞,都用钢琴。而那时教授钢琴的人,许多也都是传教士。虽然他们的水平不高,但传教热情不减,在他们热热闹闹锲而不舍的演奏中,钢琴这个新奇玩意儿,就这样在我国一部分人群中流传开了。

  2。 李叔同

  1905,清朝末年,几次变法革新失败之后,官员自救开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于是在湖北钢王张之洞牵头下,《钦定学堂章程》——这部新式教育规章被制定了出来,从此,教授西学的学校在我国越来越多,而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也在全国各地慢慢展开。

ink="">

  同是1905年,上海码头,一位长须光头的年轻人拎包与家人挥手告别。这艘船前往日本,他在东京美术高等学校音乐专业经过五年苦读后,听闻民国政府成立,就又即刻动身回到了祖国。

  1912年,他去了天津工业学校,担任音乐教师,教授钢琴演奏、作曲等一系列音乐课程。他和“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之父”萧友梅先生一样,是最早一批从事钢琴教学工作的中国人,我们上下五千年历史上第一批本土钢琴音乐师资,就是出自他们门下。

  他在中国音乐教育行业中了7年,1918年,他剃度为僧。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他的这首《送别》,相信很多人都耳闻过。

  他是李叔同。

李叔同,又名弘一法师ink="">

  据说,李叔同的课堂严格至极,每次上课前,他都会给学生讲上一堆西洋乐器的知识。在钢琴教学方面,李叔同提出的“宁可生,不可滑,生可以练,滑则很难医””这句练琴准则,至今仍可以在各大幼儿培训琴行中听到。

  3。中国第一家“课外钢琴培训机构”

  但是,那时候在中国钢琴教育中有大影响的人,主要还是来自西方。他们中最有名的,要数意大利人梅·帕契。

ink="">

  让我们看看这位老兄都做了什么:

  中国最早的钢琴演奏会,由他举办。1921年时,他在上海建立了第一支管弦乐队,并亲自担任指挥长达20多年。这个乐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上海交响乐团。

图片来源:Stanford libraries,乐队成立合影ink="">

  他为20世纪初的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著名音乐家,在他亲自教过的学生里,有一个我们肯定都听说过:傅聪。

傅聪后来的老师周广仁,她也曾师从于梅·帕契ink="">

  上海交响乐团成立后,中国观众参加音乐会的人数几乎每次都会增加。几年后梅·帕契对一位记者说:“我完全相信中国音乐的未来。中国人有音乐才能,我也很自豪能够教一些非常有才华的学生。”

Mario Paci与意大利驻华大使Francesco Maria de Tagliani,1939ink="">

  梅·帕契继承了车尔尼、李斯特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视手指的独立性训练,这种“高抬指”式的钢琴演奏特点,至今仍可以在各大琴行的教学中见着痕迹。

  在这段时期里,中国的钢琴教育其实是完全西化的,这种文化层面的西学流入,在1919新文化运动后达到了新的高峰。在这段历史中,外籍人士的演出,比如梅·帕契;教会学校的音乐推广,比如上海中西书院;出国学生与知识分子的介绍,比如李叔同和赵元任——这些都促进了我国钢琴教育的发展。

  自此,中国一些音乐家就开始接触西方理论,并结合传统音乐的一些素材进行创作了。他们出的曲子,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钢琴教育素材。

图片来源:Stanford libraries,上海市交响乐团与中国独奏家和合唱团合作,于1941年4月演出贝多芬第9交响曲,第四乐章 - “欢乐颂”ink="">

  4。中国第一所近代音乐教育机构

  1927年,中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学院,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音乐教育机构。

1928年5月30日  蔡元培先生为国立音乐院院刊题词并撰写发刊词ink="">

  后来,它的名字被改成了“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中国第一个钢琴系就开在这儿。自那时起,西方钢琴艺术就在中国正式落地扎根了。

 1936年4月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如今的上海音乐学院)庆祝创办人蔡元培院长70正寿摄影纪念ink="">

  梅·帕契、萧友梅、李叔同以及他们的学生,就是我国钢琴教育第一代主力军。名师出高徒,高徒的徒弟再高一点——此时,我国钢琴教育可以说全部由名师授课。但总的来说,我国的钢琴教育在此阶段质量虽高,名师虽多,但钢琴教学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对于钢琴,大部分群众都只处于“听说过”的状态。

  有两点原因。一是没人愿学。军阀混战,活命都难,别说上学,即使有学上,人民也普遍倾向学数化生物,好混饭吃,还可以造飞机大炮原子弹保卫国家。

  二是老师少。那时在国内,几乎没有本土私人钢琴培训机构,梅·帕契的钢琴班,带出的学生数量也有限。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之后,1940年国民政府在重庆成立了国立音乐院,但上海原国立音乐学院的大批老师已飘零九州各地,钢琴教育的师资严重匮乏。

 重庆,国立音乐院,那个时期最著名的音乐学府,也是当今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ink="">

   03

    建国后的百转千折

  1。 师从苏联

  抗战结束,内战打完,新中国成立。这时的钢琴教育,才终于迎来它第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许多现在知名的音乐学校,就在那时成立,比如中央、沈阳、广州、西安音乐学院。在许多高等师范大学中,也开设了音乐系。这些学校学生毕业后,又去到全国各地大小城市,师资一点点增长,我国的的钢琴教育由上向下渗透。我国第一套自己的音乐教材——《成年人钢琴初步教程》、《中学钢琴初步教程》,也是在这时期编撰。

  当时冷战,中国被西方全面封锁,但在社会主义阵营之内,在音乐教育方面还是有许多国家给予了中国帮助。傅聪当时留学于肖邦的故乡——波兰;苏联也派了许多老师来到中国教授音乐。兄弟国家的援助,加上政府的扶持,我国的钢琴教育体系总算是慢慢成型了。

ink="">

  1958年春和苏联专家克拉夫琴科在中央音乐学院(天津)开双钢琴音乐会

  李民锋、史大正、刘诗昆等著名音乐家,都于这段时间成长起来。

刘诗昆ink="">

  2。 曲折探索

  说起文艺教育,文革在我国是个绕不开的时期。1966年文革开始后,我国文艺发展进入完全政治化的阶段,文艺成了宣传工具。

上海音乐学院样板戏演出大合影ink="">

  杨韵琳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钢琴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硕士生导师,她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时是1963年,1966年时候,她正上初三。

  据她回忆,“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西方作品不能弹,中国作品几乎弹完了,唯有样板戏《红灯记》和《黄河》可以练。”

  3。 “理想主义文青时代”的钢琴热

  但历史总在向前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文艺创作重获新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一股学钢琴的风潮吹便我国大江南北,其程度之热前所未有。在这种现象背后,无政策引导也无资本加热,而学钢琴本身,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大量的时间付出和金钱投入。

  为什么那时候大家对钢琴学习如此热情?

那时候火遍大江南北、现在仍流行的外国音乐家,理查德。克莱德曼。1985年,由天津音像出版社发行的《命运》专辑封面ink="">

  因为八十年代,是一个注定属于“理想主义文艺青年”的时代。这个原因,在现在许多人看来也许有点荒唐,但事实的确如此。

  让我们审视下“钢琴热”时代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我国走向了崭新的发展道路。然而,改革开放并非一蹴而就,直到1993年11月14日政府颁布《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市场经济体制才被正式确立起来。在文革与彻底的市场经济之间的这段间隙里,全民性的“红色革命理想”逐渐消退,而国外的文化新思潮也先于资本一步涌入国内,所以整个八十年代的社会文化氛围都相对单纯。

  那个时代的人,活在市场经济与红色理想之间的细小夹缝之中,热切寻找着他们在文革十年中匮乏的精神食粮。

  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这时已经提高了很多,而且在经历文革十年的单调“样板戏”之后,大家对新的文学艺术空前渴望。现在很多文艺青年都会怀念八十年代,因为听说那时候的社会“文化场”,似乎是为热爱哲学文艺的人们所主导,那时人人会弹琴做诗,畅想未来,尼采、萨特和昆德拉天天有人谈论。

八十年代新华书店抢书ink="">

  但这种“举国上下谈文艺”的现象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现代人的一种历史错觉罢了。因为那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得字,并不是人人都会“谈”。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12岁以上文盲、半文盲2.3722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5%,其中农村文盲占91%,40岁以上文盲2.1853亿人。

  不识字,如何谈文学艺术?

  在所有艺术门类中,欣赏绘画作品需要纸质媒介,文盲率偏高又阻碍了文学的传播,而音乐作为一门有着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听觉艺术,它超越了民族语言的束缚。当时音乐教育的发展条件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钢琴作为“来自国外的乐器之王”,这时自然受到大众的追捧热爱。从文学中得不到滋养,没关系,我们还有钢琴。整个八十年代,钢琴声流出键盘,流到人们心里。

  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虽昙花一现,但它注定会被后人缅怀,这种缅怀将持续不断,因为在那短短几年里产生并延续至今的“钢琴热”,作为前挨文革,后接市场经济时代的那个理想主义时期的产物,可以说为我国现代“素质教育”洒下了第一层土壤。

  当时距离赵元任先生刊谱已经过去七十余年,当时的大学生们弹琴写诗读小说,而大学外钢琴教育市场春雷涌动。

   04

    初兴的机遇,混乱的市场

  1。 国产钢琴品牌兴起

  八十年代过去了,在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的同一年早些时候,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那是1993年2月13日。《纲要》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纲要》中“素质”一词被多次提及,并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四个方面素质的要求。对于钢琴教培乃至整个艺术教育行业的发展,辛亥革命之后,自国民政府教务总长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宗教”以来,这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收到来自官方政府的支持号召。

  从八十年代起,业余钢琴培训机构就在我国各个大城市中陆续出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发后,这些教培机构更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各地出现。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军的广东省,钢琴教培行业首先在这里兴起。在这个阶段,中国最大规模的钢琴生产商“珠江”钢琴厂开始飞速发展。

图片来源:珠江钢琴品牌故事 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陈平ink="">

  珠江钢琴厂制造的钢琴,使中国制造的钢琴第一次进入国际市场。全国第一次业余的钢琴考级和比赛,也都在广东发生。

图片来源:珠江钢琴品牌故事 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陈平ink="">

  那时的人们想学钢琴,可以去两个地方,一是政府主持的少年宫之类的机构,二是私人公司办的琴行。当时在珠江一带,比较有名的琴行主要有柏斯琴行、通利琴行以及珠江琴行。无独有偶,这三家琴行最开始的业务,都是钢琴生产。

  但有需求就有市场,时代大势下,这几家原本“做钢琴”的公司,陆陆续续都展开了“教钢琴”的业务。

  市场经济下的钢琴教育,终于开始了。一个市场发展的初期总是艰难的,“钢琴热”虽已经出现,可是它在我国还远未实现“普及”。钢琴在大多普通民众眼里,仍还是个有距离感的东西。即使在那时候较发达的城市里,人们想学琴,首先就面对着这几个老大难问题:不识谱、没人教、难度大、价格高。可以说,这时的琴,仍不是谁想学就能学的。

  然而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全面市场经济体制即将到来。资本的流入使各个行业飞速发展,文教行业也不例外,专门生产和销售商品化艺术的产业正在中国一步步诞生,随着这种文化工业体系的建设,“钢琴教培”马上就要随着资本流通而渗透进大众的生活,人们的教育方式、理念也正在悄然被资本塑造。

  2。 废琴,乱行

  经过文革十年摧残,中国所剩的钢琴人才已经不多。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钢琴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琴童的数量也逐渐来到世界首位。

  这时,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来了:学生多,老师少——怎么办?

  需求强劲而供给不足,于是只有放宽条件,对老师进行扩招。而扩招的后果,就是一些不懂钢琴教学的社会 (兼职 )人员涌入了这个行业。钢琴教育伴随着市场经济进入千家万户,但质量却参差不齐。最能反应这种现象的,就是全国各地证件不完善的小琴行的出现。

  一位天涯网友曾于2016年发帖表示“一些只有业余水平的老师,参加了几次师资培训班,或者听了几次钢琴大师班的课,拿着和知名钢琴家的合影便谎称是其弟子。”“这是八九十年代就埋下的恶果。”

  这种现象几乎无可避免。教育规模在扩大,能学到钢琴的人越来越多,质量问题必然随之出现。伴随着经济进步及文化开放,无数学员抱着热切期盼涌入到钢琴教育班,而有水平的老师却少的可怜。相比建国初期乃至民国时期,可以说钢琴教育的师资团队早“实现了”去名师化,千万自己水平都堪忧的教师进入钢琴教育行业,再去教育千千万万的零基础入门汉。学生和教师的基数都变大了,这种公平背后,是平均教育质量的下降。这种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今日。

  而且,随着海外市场的开放,日本的大量翻新琴也开始流入中国。根据中国乐器协会和国家轻工业乐器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钢琴总产量379746架,同比增长8.05%,而对比之下,二手琴混乱入市的速度可谓一日千里。据了解,10年前,每年大约从日本流入约8000架二手钢琴,从2007年起,这个数字每年就以平均30%的速度稳步增长,仅2013年就有超过7万台日本二手钢琴流入中国市场。

翻新口琴ink="">

  翻新琴有什么用?据一位业内相关人士称,“中国二手琴公司免费为日本家庭回收钢琴,然后以与进口的卡瓦依、雅马哈相同的价格卖给消费者,中间差价巨大。”

  那时虽已开放,但互联玩毕竟没有普及。在钢琴买卖双方中,家长处于绝对的信息不对等状态。

  随着资本注入,整个钢琴教育市场越来越大,越来越热闹,但也越来越混乱。这个过程至今仍在持续。1993年的市场开放宣告了短暂的“理想主义”时代的彻底结束。资本带来了艺术教育的推广普及,但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喧闹与骚动。时代在向前,而人心思变,曾经的田园牧歌似乎一去不复返。无疑艺术家对时代都是敏感的,如果参考那段时期出现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会发现一个特质:解构理想,嘲笑崇高,拒绝口号,撕毁标语。在对自我以及外界不间断的冷嘲与反讽之中,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就这样跌跌撞撞开始前行。

  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如果在在多年之后复查往事,他们便会发现关于教育公平以及一种名为“中产焦虑”的东西的诸多争论,其种子在那时候就种了下来。

  3。 从传统到智能,从做钢琴到做教育

  “智能判断对错,弹错也会智能等待,助你快速熟悉键盘、学会识谱”,这是一家智能钢琴公司的宣传文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至新千年的第二个十年,一批新模式的互联网乐器公司逐渐出现了。比如The ONE智能钢琴、Find智慧钢琴、GEEK智能钢琴等,这些产品都主打自主智能钢琴学习,对于想学钢琴的门外汉,这些产品可谓雪中送炭。

  这些“互联网智能硬件公司”在钢琴这种乐器本身找到了突破点,他们似乎不满传统钢琴教育,它们所作所为,使得普通人学习钢琴的门槛降低,解决了大部分人想要学习钢琴的愿望。而中国互联网+钢琴教育的模式先河,也由这些在线钢琴教育企业逐渐开启。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是好事。而对于那时候的传统老琴行,不仅面临着国外二手琴的压力,还要和互联网企业跨界竞争。但这些公司毕竟有传统制造业的优势,互联网浪潮冲击下,他们也也很快作出了应对之策:2016年,卡罗德钢琴于发布了云上钢琴APP,珠江钢琴集团创立了91琴趣平台,海伦钢琴则投资了MOOC,开始做线上教育。

  这种转型至今仍在持续。就在前段时间,海伦钢琴子公司才收购了三家公司的股权。其负责人称,“此次收购完成后,海伦钢琴对艺术教育市场的占有率将进一步提升,同时,通过结合艺术教育项目,公司将加速向综合文化企业转型。”

  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求快的资本搭载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的确是把钢琴培训业做大了,但能做好吗?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作为需要深耕慢作的百年大计,其本质属性似乎就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相抵触。而在国自古以来的轻商文化,这似乎也决定了在大众心中资本和教育之间的裂隙难平,于是,资本每每进入教育行业,各种舆论呼声似乎都会有一个词呼之欲出:染指。

  智能钢琴从问世至今,就一直面临着网友和媒体的质疑,这些质疑并非无稽之谈,发声的人不乏钢琴领域内的资深教师。一位音乐从业者在知乎上谈到,“智能钢琴这种教育模式,会引导学生在什么时间按什么键,但弹琴的人却不知道自己谈的是什么,基本的原理和逻辑都不知道。”

  站在历史角度看,每次科技给世界带来革新,反对和批判的的声音都会存在。而在钢琴教培这样的艺术教学领域,情形更是如此。然而无论舆论如何指责,商业资本和互联网对这个世界的影响都已经发生,且这种影响经久而深刻。对于从属于意识形态的教育产业,受其打磨的痕迹则更为明显。

  “互联网+资本”的到来,对我国的钢琴教培业有什么意义?在它们的塑造下,目前我国钢琴教培业发展的更好了吗?更为迫切的问题是,传统琴行主导钢琴教育时代的“师资缺乏”的问题,现在经由互联网资本介入,得到改观了吗?

  为了获取更前沿准确的行业资料,我们与多家互联网钢琴教育公司进行了深入采访与交流。

    05

    时代的钢琴教育状况

  1。 硬件革新与大众文化的上升

  “(钢琴市场)第一毫无疑问是教钢琴。几百亿的音乐教育市场,在过去主要是线下琴行在做,这里的教育模式主要是线下主课。第二是乐器本身,钢琴一年可能生产四十万台,数码钢琴一年生产四五十万,二手钢琴再几十万台,这里有一百多万台的钢琴市场,而且乐器之中最大的还是传统钢琴的生产。”

  The ONE钢琴的创始人兼CEO叶滨如是说。在采访中,叶滨首先简单梳理了整个音乐行业的发展状况。

  那么互联网资本的介入,给传统的钢琴教育具体带来了什么改变?Find智能钢琴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钢琴将成为提升音乐教学效率、促进音乐教育普及的重要工具。”这是硬件上的创新。

  这种创新意义有多大?每个人心中的答案不同,对于音乐学习有不同诉求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看法。对于传统与现代孰优孰劣的争执,自古有之,但客观来讲,这种创新在短时间之内带来的,其实并不是关于“纯音乐艺术”教育方法的本质上的改变,在硬件制造业方面,它们也不会和传统钢琴生产商如珠江、斯坦威等传统钢琴形成竞争,因为它们解决的是不同的用户需要。

  这也许是一个取舍与选择的问题。但有选择,总是好事。

  智能钢琴对于普通大众的真正意义,是将音乐艺术入门变得更简单了。钢琴艺术对于大部分普通人人来说,已经成了展示个性,确立自己文化身份的一种工具。即使不用十年苦练,一个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几首好听的乐曲,然后他把自己弹奏的乐曲发到朋友圈,或者抖音。

  因为新技术的出现,钢琴艺术比以往更容易成为人们交流互动的方式,艺术更深入的走进日常生活。经过互联网加资本催生出的新技术、新媒体的塑造,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已经混合。文化与艺术的平民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延展,在这背后,是大众文化的上升。

  2。 教学方法的革新与效率的提高

  互联网加资本,会将钢琴教育推向何方?我们看不见未来,但可以确定一点:它会由表及里塑造这个行业。硬件升级是第一步,而随之而来的,便是教育模式的革新——钢琴在线陪练,已经成了近两年来最被看好的钢琴产业,风头一时无两。

  叶滨接着说他对钢琴市场的理解,“在传统的乐器本身方面,我们公司摸索出了一条路,现在有一年几亿销售额。在传统音乐教育方面,星空琴行试图去走出来一条路,但失败了。但这两年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又出现了,就是在线陪练。这件事对产业的影响巨大,它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市场。 ”

目前涉及钢琴在线陪练业务的公司ink="">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资本层面讲,钢琴陪练的前景乐观。蓝驰创投和金沙江创投机构三次出现在VIP陪练的融资名单中;而2018年新创的陪练公司快陪练,在首轮融资中就获得了5000万人民币。在刚过去的2018年,数家和音乐有关的公司也都推出了在线陪练业务:智能钢琴公司The ONE推出在线陪练品牌熊猫陪练,近日又发布熊猫AI陪练,品牌名称也从“The ONE智能音乐教育”更换成了“小叶子音乐教育”;智能乐器陪练硬件提供商“音乐笔记”做了大眼睛陪练;中小学在线辅导品牌掌门1对1,都推出了掌门钢琴陪练。

  “为什么钢琴陪练这个市场会起来呢,因为它解决了这么一个问题:家长搞不定,孩子又必须练,那就需要找个老师来远程监督,看着孩子练。在线陪练出来之后,我们发现市场需求非常高。我们从去年一年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做这件事,一年之内,(熊猫陪练)单月的销售额已经超过1500万。这个增长速度超出我们预期。”

  叶滨认为,钢琴在线陪练未来的市场巨大。

  钢琴在线陪练陪练赛道如此火热,原因其实有二:一是在线陪练解决了大量家长的痛点问题:没时间精力,孩子又需要指导,但孩子又不愿意练。VIP陪练创始人葛佳麒,曾在一段媒体采访中说到,“我们想解决一个琴童家长,琴童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能不能让孩子在家里面练琴的时候知道他错在哪里,同时可以知道怎么改。沿着这个问题,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尝试了很多种模式,最终才找到VIP陪练这样一个方式。”

  另外,钢琴这种键盘类乐器相比小提琴、吉他等乐器,会更适合智能化和数据化。所以科技给钢琴教育带来的另一个明显革新就是,教学质量会变得更加容易把控,更容易监督评估。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模式,孩子通过这种方式学钢琴,教师可以对学习进度进行更准确的估量。随之而来的 ,便是教学效率的上升。

  对于追求严肃音乐学习但又苦于没有时间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3。 商业模式的革新与音乐教育的全范围普及

  然而一对一陪练这种钢琴教学方式,目前似乎还只是在经济较发达、互联网设施较为完备的的城市地区流行。在音乐教育尚未普及的三四线城市乃至小乡村,钢琴教培行业会以怎样的形式进入这些市场?

  在对一位业内人士的采访中,黑板洞察获悉,行业内对三四线城市市场最感兴趣的地方还是线下。他认为,“线下陪练解决不了主课的需求,线下还是要以线下门店来突破。”而且钢琴教育这件事,哪怕未来十年以后,到了2029年,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学钢琴的第一场景仍然是在线下。他无论是在店里面还是老师来到家里面,线下教学还是钢琴学习的第一场景。”

  然而互联网企业进军线下的路途险峻,绝非易事。因为线上的商业逻辑和线下完全不同,其中牵涉到成本、竞争、当地政府以及社会关系等诸多问题需要考虑。稍有不慎,便会导致资金链一旦断裂,公司就面临着破产风险。

  主打线下体验店的o2o培训机构星空琴行,就是较早做这种传统琴行教育的互联网企业。

  在2013年兴起的“互联网+教育”的风潮中,一批音乐教培机构成立了,星空琴行是其代表机构。而2017年秋,星空琴行因为资金链断裂,其全国南北的数十家门店一夜之间清场关门,而创始人兼CEO周楷成也突然人间蒸发。星空琴行一波出局,颇有“江南皮革厂倒闭了”的意思。据悉,破产之前,周楷成为筹款救急,已经欠了1000多万的外债。

  星空琴行从13年的风光无两,到17年黯然陨落,这故事让人感叹。

  在采访中,我们就星空琴行与这位业内人士交流了看法。他认为,星空琴行倒闭的主要原因是其商业模式的问题,纯人工线下一对一钢琴教学,这种经济模型能否成立还有待考证。一位行业资深投资人透漏,“一对一模式成本太大了,如果它要拓宽用户群,迟早要面对这种师资质量把控、资金链供应不及时种种问题。”

ink="">

  钢琴教培向线下更广大的欠发达城市进军的过程,可以用一个百转千折来描述。三四线地区的人想上课学琴,所遭逢的困难不仅仅关乎金钱。

  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一对一钢琴学习是很方便的,因为会音乐的人会选择留在这里,但地方越小,这种条件就越困难,因为这样的城市环境难以留住音乐人才,而且这里也没有像新东方或好未来这样有品牌度的知名钢琴教育机构。音乐不像英语、数学这样的学科,大众对这种素质艺术教育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没有品牌化,就难以建立信任。

  种种原因累计,导致钢琴教培在小城市难以发展,那里的人们学琴也相对困难。导致这种现象的问题显而易见:一是我国钢琴教学师资缺乏,二是线下钢琴教育的商业模式有待改进。

  教师资源不足,这不是朝夕之间就能解决的事。那么最近的钢琴教育要如何发展?其实教育模式一旦转变,其背后的商业运作模型也会随之更改。从距星空琴行O2O尝试失败,已经过去两年了,线下的音乐教育方式,有什么新的突破吗?

  标准化、集体化教学似乎是一条出路。Find钢琴负责人称,“我们在钢琴中引入名师在线授课并以标准的授课模式主导课堂教学,线下老师跟着标准教学辅助学生吸收教学内容即可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叶滨则认为,“今天这种(三四线城市的)线下教育,不会是像传统的一对一模式,(线下O2O)那种方式说实话星空也走过了,当时就不成立,今天也仍然不成立,所以我们今天的定位就会有更多线下集体课的内容在里面。它解决了师资共享问题,而且它的教育体验会比传统意义上的更加有趣。”

    06

    考试有级,艺术无限

  从“理想主义时代”至今,我国的钢琴教育经历了一个逐渐走向平民化的过程。“钢琴热”兴起于八九十年代,发酵至今未停,而且随着资本的注入,学习钢琴的人也在呈几何倍数的增长,钢琴培训班遍布全国。

  然而,行业在几次升级转型中遗留的问题,不只教学效率、教育公平这两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发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然而,现在在“开放、多元”的互联网上输入“音乐素质教育”,点击搜索,却会不时见到“疯狂给娃报班,中国家长焦虑群像”、“一边强调着素质教育,一边对所谓的“减负”措施不屑一顾”这样的新闻。

  甚至钢琴教育本身也出现了问题。我们随便打开一个关于孩子学钢琴的新闻,都会发现这种情况:许多有心也有力让孩子学琴的家长,却被孩子“兴趣不高”“逼着才肯学”等种种状况困扰着。一份行业报告显示,90后年少时学琴的,如今只有不到5%的还在弹琴;有10%左右在完成了父母愿望过十级后,再也没碰过琴;5%当中,部分参加艺考读了艺术类,有些毕业后兼职或全职教孩子钢琴。

‘熊孩子学钢琴,这状态几乎人生绝望啊!’图片来源:腾讯视频,萌宝搞笑ink="">

  从前许多热爱钢琴的人想学,但却无奈学琴的费用实在太高。而现在对于一些收入中产的家庭来说,钢琴教育如今已经是孩子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项目。现在学琴,已经便利了很多,但为什么现在学琴会如此痛苦?

  为什么学琴如此痛苦,大家还是对钢琴趋之若鹜?

  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区隔》中提到,人们对于饮食、文化和艺术表演的喜好是阶级指标,因为他们的这些消费趋势似乎对应于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每个层级的人,都发展它的审美标准。依据不断分化的社会地位而产生的种类繁多的消费者兴趣,使得每个派别都必须“具有自己的艺术和哲学家、报纸和评论家,就好比它有自己的美发师、室内设计师,或裁缝师。”

  对于钢琴教培来说,资本流入推动技术革新并普及,这在促进了一定程度上的公平,但同时,它也带来了几乎无法避免的焦虑。随着科技革新而来的不仅是进步,还有时代气氛的浮躁,这种人心躁动无一不和秉持着科技的商业资本的营销宣传有关。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接受资讯的渠道越来越宽,“家庭也被一体化的公共舆论所侵入,卧室都对大众传播媒介公开化”。诸如“孩子我为什么送你学音乐,真相刺痛无数父母”这样的商业广告时刻出现在眼前,焦虑出现在眼神里。

  在各种广告铺天盖地的宣传下,钢琴教育的“意义”和人们对于钢琴学习的心理,早已悄悄出现了微妙的转变。

  从赵元任谱写第一首钢琴曲至今,已逾百年。而钢琴在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下,也许已经悄然成了身份的象征。

  百年前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如今薄薄一纸钢琴等级证,却成了让我们日夜念想的育儿圣经。家长希望为孩子培养兴趣,但又没多余的精力去引导。家长无心思考,孩子又年幼不懂事,如此一来,钢琴教育乃至素质教育在资本的引领下,先是成为某种永远追赶不上的时尚,而后又成为社会阶层区隔的手段。

  而时尚永远更迭,阶层不断流换,它没有给孩子带来艺术审美的熏陶,开阔他们的精神,却成了家长的焦虑之源。这样已经很久了。

  钢琴教培在我国的演变史,以及背后的各种动因,至此我们已经梳理出了一条完整线索:从“美育救国”到“精神寄托”,再到今日的“身份标签”或“文化区隔”,从始至终,从乱世到太平,从民国到21世纪,钢琴教育,乃至艺术或素质教育,似乎都承载了过多它本不该承载的东西。

  孩子在音乐中得到了什么?

ink="">

  著名电影《海上钢琴师》中有句话,“拿一部钢琴来说,从琴键开始,又结束。你知道钢琴只有88个键,随便什么琴都没差。它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从琴键上制作出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活的惯。”

ink="">

  琴怎样,不重要,甚至钢琴考级成绩也不重要。与其让孩子望谱兴叹,在考级这条路上进行无止境的赛跑,不如抽离出来,想想艺术的本质是什么,钢琴对于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回归艺术教育的本心,才能让孩子爱上钢琴,让艺术伴其一生。

  实习编辑:陈雅慧

本文地址:http://fswenzheng.xhstdz.com/quote/63121.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fswenzheng.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