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那么平凡,又那么值得被我认真写下”
“从田间农作、挑灯夜读的学生,到乡间教书的青年,到整日为家庭劳碌的妇女,再到世上最幸福的老人,我的姥姥,你是那么平凡,但又那么值得被我认真写下。”这是山东大学附属中学2023级4班学生张语希为姥姥写的传记《一生向阳》的前言。
70多岁的姥姥头一次接受“采访”,很是羞怯,叮嘱着“别写我真名了”。“姥爷什么品质打动了你?”“我妈在你眼里是什么样子的?”……张语希逮着空儿就提问。
随着尘封的记忆被渐次打捞起,张语希开始听到崭新故事。“恢复高考后,姥姥考上中专。她的父亲不太放心,要去学校看她,天不亮背上干粮就走,晚上才到。第二天下午,她的父亲就又要回去了。见父亲的身影渐行渐远,消失在路尽头,消失在太阳沉落的地方……”那时,老人家说出一句“父母对我的爱,终生偿还不完”,深深打动了张语希。
洋洋万字的小传里,处处是姥姥对孩子们的浓浓爱意。在张语希的记录里,姥姥“纵容”孩子爬树摘柿子的欢笑声,知了放进油锅的刺啦声,缝纫机的哒哒声,都凝结成动人的文字,让家人们一遍遍回味。
张语希的母亲王璐还主动写了后记:“孩子写这篇小传,就是希望将我母亲心怀梦想、努力追求知识的精神传承下去,将乐观的态度、与人为善的品质传承下去。她向我们证明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抓住机遇,勇于拼搏,就能改写自己的命运。”
张语希利用电脑为传记排版,不仅设计封皮、目录,还扫描多张照片,插入文稿。“定稿那一刻,心中涌动的温暖立马溢了出来。”张语希说。
十几岁的学生触碰到亲人的峥嵘岁月后,用真心作针脚,将情感化作细腻而坚韧的线,最终织成温情满满的绸缎。“妈妈也有英文名呢”“老周靠自己的本事买了全村第一辆轿车”“她请一家人吃饭,庆祝自己拿到了执业证,立誓做个好律师”……翻看学生写的小传,对父母的爱随处可见。
一些学生猛然意识到,妈妈不仅是“每天给我做饭吃的妈妈”,还是医生,是教师,是对社会上有用的人,是会唱歌、能弹琴、有自己追求和爱好的人。原来,学生“躲着”父母走,现在则主动预约父母接受采访的“档期”。“你的名字有什么含义?”“你小时候爱学习吗?”……有的学生在提纲上列了40多个问题。
两代人之间的心结,也在沟通中解开。一名男生在小传中写道:“原来,父亲第一次冲我发无名火的那天,是工作出现巨大变故,但他不好意思跟家里人说。”
“学习爱”也“爱学习”
在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中,有要求学生学习新闻采写和传记写作的教学内容。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将其整合起来,让“写亲人小传”成为学生的学科实践。
受访语文老师说,有的学生写作缺乏优秀素材,对生活观察体验不够到位;有的学生堆砌辞藻,内容脱离实际。近年来,新课标提出自主写作要求,倡导扎根生活写作。学生写亲人小传时,正好可借助记录亲人故事,思考如何写作。
放暑假前,该校会分别给家长和学生开“亲人小传推介会”。面对家长,老师强调“请拿出时间和耐心,尊重孩子的采访,平等地交流”;面对学生,老师嘱咐“这份作业不打分,要有描写,要生动,要把自己当传记作家一样来写作,可以进行合理的文学加工”。
有的学生两个月里反复打磨文字,几易其稿;有的学生在小传扉页上写上“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姥爷”;有的学生把自己的网名编成出版社名,像模像样地写上“某某出版社第一次印刷”;有的专门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平凡的世界》,学习其中的描写手法;有的拿出压岁钱购买地方志,“恶补”当地风土人情。开学后,学生拿回来的亲人小传少则五六千字,多则数万字。
有了人情味和趣味,语文教学更生动。山东大学基础教育集团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波说,学生透过亲人的讲述,洞察社会的变迁,了解各行各业的苦甜,极大丰富了校内语文教育的内涵。

有受访老师举例,一名男生为更好地形容母亲,特地从《诗经》中摘出几个词语放到小传里。开学后,他拿着这些词来“考”老师,看到老师一时语塞,男生得意地笑了。也许是“问”住了老师,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大增,此后经常和老师交流分享诗词典故。
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愈发凸显。每年10月,在学校集体举办的“十四岁生日庆典”上,学生将自己创作的亲人小传作为礼物送给家人,很多家长读后流下热泪。
我的作业我做主
赵勇介绍,“写亲人小传”是学校落实国家课程、整合渗透地方课程的一个缩影。目前学校开发了包括“写亲人小传”在内的中小学项目式学习363个。
在设计项目时,该校鼓励学科老师秉持“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真实情境是活动载体、领域知识是必要基础、学习方式变革是实现途径”的基本原则。“以前仅简单传授知识点,现在则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赵勇说,项目式学习基于国家课程标准,让孩子拥有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