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打开这篇文章的读者应该都是索尼的用户了,但是我还是想啰嗦一下在选择相机品牌时的一些心得。在厂商的宣传中,我们很容易地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到相机的机身上。因为机身是一个厂商设计风格和科技水平的凝聚。
对摄影圈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对一些厂商的「固有印象」十分熟悉:
尼康适合拍风景,机身设计比较硬朗,传感器宽容度出色;
佳能直出画面对肤色很友好,对焦很快,机身设计弧度比较圆润;
富士的机身外观很复古,有很好用的胶片模拟滤镜;
……
这些对机身参数和外观设计的理解会帮助我们更快地区分不同品牌。不过,当我们真正要入坑什么品牌的时候,我们购入的不仅仅是这个品牌的机身,还包括它的镜头以及各种配件,也就是说,我们最终购入的是一个系统。
除了要考虑机身的性能,价格,外观,针对每个人自己的使用环境,我们还需要考虑:
- 镜头的镜头群丰富程度(特别是新系统,如尼康的Z系统,佳能的 RF 系统)
- 镜头价格(如佳能 RF 系统的镜头,有的镜头零售价比官方指导价还要高几千块)
- 镜头马达(优秀的步进马达可以更好地实现柔顺的追焦效果和安静的追焦)
- 镜头的口径(方便滤镜系统共用)
- 机身数据的存储方式(XQD 卡读写速度快,但是价格昂贵)
总之,尽可能通盘考虑可以为你最终的决策提供足够多的信息,避免发生「灭门惨案」。
ASPH 非球面镜片:非球面镜片的表面弧度与普通球面镜片不同,过去采用球面设计会使像差和变形增大,出现明显的影像不清,视界歪曲、视野狭小等不良现象。非球面的设计修正了影像,解决视界歪曲等问题,同时,使镜片更轻、更薄、更平。
APO 复消色差镜头:色差指的是不同的色彩通过镜头后聚集在了不同的距离上,在摄影时,色差产生了柔和整体图像,并且在高对比的边缘(比如黑白边缘)产生彩色的条纹,复消色差透镜的目的则是将三个波长(红,绿,蓝)聚焦在一个平面上,所以通过复消色差透镜,可以让图像更为清晰。APO 与其说是一种镜片,不如说是一种镜头的技术和标准。
ED 超低色散镜片:ED (低色散)玻璃镜片通过改变某一波长光线的折射指数,使光线通过镜片折射后,集中在焦平面。 ED 镜片的使用目的就是为了抑制色差。在胶片时代,往往需要依靠稀有的萤石材料才能够生产超低色散镜片,最近几十年逐渐普及人工萤石材料,让 ED 镜片的大量应用成为可能。
SLD 萤石镜片:最早的萤石镜片,由日本佳能公司在1960年研发成功,用于摄影镜头的制造以降低轴向色差和横向色差。但由于自然界中纯净的大块萤石很少存在,并且其物理特性(硬度较低,易划伤)导致加工不易,因此使得采用萤石镜片的镜头造价极其高昂,异常珍贵。
总结一下,特殊镜片通常是为了优化镜头的色散和色差表现。如果一支镜头的特殊镜片越多,说明成像素质通常会更好,但是复杂的镜组结构也会增加后期维护保养的难度。
当我们已经基本了解镜头的构造,下一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科学地认识一支镜头的画质。画质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会用很文学性质的词汇去形容:空气切割感、油画感等等。但是镜头的画质其实是有量化指标的。
判断一个镜头的画质,主要看这支镜头从画面中心到画面边缘、从大光圈到小光圈的分辨率、对比度、色散和色差、像场弯曲程度(成像的面是否有所弯曲)。而这些数据综合起来,就是一张 MTF 图。MTF 就是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调制传递函数)的缩写,是比较科学地分析一支镜头成像素质的依据。
同时,索尼的镜头都是在最近十年间大量推出,整体画质有保障,且对焦速度上都比较可靠,配合索尼机身引以为傲的自动对焦系统,可以在拍摄时为用户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从机身的角度来说,索尼机身也在对比+相位对焦系统深耕多年,自己也生产半导体,有着生产传感器的经验,机身不断迭代至今,功能和使用体验已经相对完善,且往往上代产品不会直接停产,而是降价占领下一级价位的市场,用户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挑选合适的机身即可。
但是如果你是从佳能和尼康的单反系统过渡到索尼的无反系统,确实会觉得同一个指标下的镜头索尼要比尼康佳能的更贵。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用索尼最近十年内发布的镜头和二十年前发布的单反镜头比价格,好像也不是很公平,这就需要大家进行取舍了。
按照是否原厂这个指标,索尼的镜头群可以分为原厂镜头和副厂镜头。原厂镜头即为索尼自己生产的镜头,通常在对焦的时候表现会更加出色,当然价格也会相对更贵。副厂镜头是其他厂商根据开放的镜头卡口协议生产的索尼E卡口镜头。副厂镜头价格相对低廉,成像素质也不会太差,但是在对焦方面的兼容性方面可能会稍微逊色一些。
原厂卡口的镜头群指的是原生索尼E卡口的镜头群。按照档次分成 FE 镜头,G 镜头和 G 大师(GM)镜头。
「G 系列镜头」的叫法就来源于美能达。从 1989 年开始,美能达将自己生产的一些有特色的大口径镜头(也就是专业镜头)分类出来,形成 G 系列镜头(简称「G 头」)。索尼最早通过收购美能达影像部门获得了 G 镜头的技术,并在改进后一直沿用下来。索尼 G 镜头就是索尼传承美能达技术的镜头,G 指的是「Gallant」,即高档专业镜头(一般会使用非球面和异低色散镜片)。有大光圈、AD 镜片等特点。
外观上,有银色的「G」标志以及光圈环。全线配有 MF/AF 拨杆和自定义按钮。
索尼 GM 系列镜头,也就是 G 大师镜头,是目前为止索尼推出的成像质量最高的镜头,是专门针对 4000 万及以上像素机身开发的职业应用型镜头。凝聚了索尼最新最强的光学设计,以画质表现为重点。主要表现为大光圈,镜身上有橙色的「G」标志,光圈环,AF/MF 切换拨杆以及自定义按钮。
但是毕竟不是索尼原厂亲自调教的镜头,受限于成本,副厂镜头在某些细节上确实不如原厂镜头踏实。包括但不限于:(本人从网上搜集的风言风语,不吹不黑,因镜头个体亦存在差异,大家兼听则明即可)
腾龙镜头变焦时有一定几率出现摩擦声
适马变焦镜头进灰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副厂镜头变焦不如原厂镜头柔顺(尤其是索尼会通过固件对副厂镜头的对焦水平进行负优化)
……
蔡司是最早和索尼合作生产E卡口镜头的厂商。早在索尼自身G镜头和G大师镜头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蔡司就为索尼机身推出了很多有「小蓝标」的镜头,甚至 Sonnar T* FE 55mm F1.8 ZA,Sonnar T* FE 35mm F2.8 ZA,Planar T* FE 50mm F1.4 ZA,Vario-Tessar T* FE 24-70mm F4 ZA OSS,Distagon T* FE 35mm F1.4 ZA,Vario-Tessar T* E 16-70mm F4 ZA OSS 这几支 ZA 镜头直接被定义为「原厂镜头」,出现在索尼的官网上。但是 ZA 镜头因为已经上市有好几年时间了,光学素质已经开始跟不上,机身设计也有继续优化的空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蔡司为索尼开发了 Batis 系列,配备有电子显示窗口,镜身弧度流畅,极具未来感。
相机本身是一件工具,它最能够实现价值的方式就是拿出去拍照。这个镜头能否让你愿意拿出去拍照,我觉得这才是考虑购入什么镜头的最终标准。反面例子是,如果你购入了一支性能优异、价格高昂的镜头,但是因为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你的需求,所以你只能够天天把它放在防潮箱里供着,不仅花了钱,看到它还影响心情,这就很得不偿失了。
如果你拍人像比较多,你可能会倾向于大光圈的中长焦镜头来获得柔美的虚化。
如果你拍人文比较多,你可能会倾向于焦段稍广的镜头,又或者是比较轻便的镜头。前者让你的画面能够容纳更多的内容,后者让你的拍摄过程不会过于侵略性。
如果你是一个懒人,你可能需要一支 24mm-70mm 或者 24mm-120mm 的镜头,一支镜头就可以满足你的多种拍摄场景。
如果你是一个 vlog 视频创作者,且对画质有比较高的需求,你可能需要一支 20mm 的定焦镜头负责 A Roll 的录制,需要一支 85mm 左右的中长焦定焦镜头负责 B Roll 的特写,提供第二个视角。同时整体的负重也不至于太夸张。
……
上述只是简单举例。总结一下,在购买镜头之前,需要考虑清楚自己的拍摄场景,以及个人的摄影偏好,这样才可以选出那支趁手的镜头。
当你锁定了自己的目标以后,可能同一个指标会有不同的镜头供你挑选。有原厂的,有副厂的。这个时候,如果有条件,我推荐你可以去到实体店上手体验抚摸一把,甚至去相机器材租赁店铺里租个几天深入体验一下。镜头设计上的一些细节只有亲自上手摸到你才会发现。
当你上手以后,尽可能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手中的镜头。镜头发展到现在,同一个价位上,画质上的差距其实并不明显,更多的是在镜头设计上的种种细节能否让它成为一支存在感不强,但是你却可以充分信任的镜头。这就需要结合你的使用场景,去考虑实际的使用体验。
如果你是一个经常去野外拍照的摄影爱好者,对于你来说,镜头的全天候防尘防泼溅设计显得重要,但是对于普通的摄影爱好者,这个只是锦上添花的内容。
如果你是一个视频工作者,对于你来说,普通的超声波马达会在你录制的时候把镜头对焦的咔咔声音录进视频里,但是对于静态图片的摄影师来说这样的相机又不是不能用。
……
在选购镜头的时候记得脑补自己的使用场景。爱一支镜头,不是看它有什么优点,而是看它的缺点你能否接受。
在索尼的镜头群里,有一些镜头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获得了用户们的好评,我综合了实际价格和具体画质表现,在这里做一些不成熟的推荐,尽可能覆盖常用的镜头焦段。我会标明镜头的名称以及价格,后面会附上专业摄影博主对他们进行的详细测评,以供大家参考。
除了上述已经上市有一段时间的镜头,大家也可以留意一下腾龙尚在预售期的镜头,Tamron 28-75mm F2.8 Di III VXD G2 以及 35-150mm F/2-2.8 Di III VXD。前者在保持一代镜头简洁轻便的特性外,更换了性能更好的VXD镜头,边缘画质也有大幅度提高;后者覆盖了一个人文/人像摄影师的中长焦需求(35mm, 50mm, 75mm, 105mm, 135mm)的同时,还保持了相对大的光圈,对于婚礼摄影等场景来说能够大大提升便利性。(相关网页)
说来说去,还是要多拍照嘛。根据某调查(其实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当你有好几支镜头,使用次数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哪怕你买每支镜头的时候都有多么充分的理由去说服自己,最终镜头们的使用率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所以,全面考量自己的购镜需求固然重要,但是最终还是要多拍照,能够用好你手上的那支镜头,就很了不起了。
最近疫情有所反复,出门拍照记得保护好自己噢。
索尼镜头相关信息引用自索尼官网
蔡司镜头相关信息引用自蔡司官网
腾龙,适马,蔡司,索尼镜头尺寸对比引自CameraSize网站
MTF曲线含义讲解图引自佳能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