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CES大会上,AI眼镜成为一个新亮点,百镜大战成为一道新风景,有评论者甚至认为,AI眼镜可能会在未来的十年间取代手机,成为一个新的现象级产品。在可穿戴设备经历了数次“狼来了”的故事之后,人们不禁反思,这次是不是真的?
AI眼镜及其他可穿戴设备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也不是第一次爆火。早在1953年,小说家 Stanley Weinbaum就在小说《皮格马利翁的眼镜》中描述了VR 眼镜;1968年,美国计算机科学家 Ivan Sutherland 发明了最接近于现代VR设备概念的 VR眼镜原型。
到2012年4月份,谷歌就发布了谷歌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具备了手机的部分功能。一经推出,这一产品就被认为“跨时代科技”,然而,之后的三年多时间里,谷歌眼镜在市场上的表现乏善可陈,到 2019 年,谷歌正式宣布关停谷歌眼镜相关的云端服务设施,谷歌眼镜也被坊间称为谷歌有史以来最失败的产品。
2016年VR/AR概念大火,甚至被称为VR元年,然而,由于体验、续航、重量、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往后的几年中,VR/AR没有持续走红,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并没有成为一种现象级的产品。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元宇宙概念爆火,沉浸式社交游戏Roblox等成为新热点,坊间对VR/AR等设备寄予厚望。根据Omdia的调研分析,2021全年消费级VR头戴式设备销量将会达到1250万部。投资公司Andreessen-Horowitz的合伙人、Facebook的前员工Jack Soslow也提出,2021年Oculus Quest 2(Meta旗下的VR头显设备)的销量约为810万部[1],超过了xbox(约为800万部)。当时,市场数据统计机构Counterpoint发布的预计,扩展现实(XR)头显的出货量预计将从2021年的1100万台增长到2025年的1.05亿台,增长约10倍。
然而,现实的打脸马上来了,2021年成为了XR头显的最后高光时刻,到2024年,XR头显出货量虽有所增长,但其出货量仍未能超过1000万台,离作为一种现象级设备仍有很远的距离。
进一步看智能可穿戴设备,其实也经历了差不多的故事。
智能可穿戴设备指可以直接穿戴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饰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智能设备,它是基于人体自然能力或环境能力,通过内置传感器、无线通信、集成芯片、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用户信息交互、人体健康监测、智能问答及生活娱乐等功能的智能设备。
可穿戴设备产生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75年美国Hamilton Watch推出Pulsar手表,这是第一款计算器手表。之后,可穿戴设备不断演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计算平台。2007年之前,可穿戴设备主要侧重于信息交互与离线计算,2007年fitbit成立,可穿戴设备开始与大健康领域紧密融合,侧重于健康信息收集与分析,从而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期。
然而,可穿戴设备也未能成为一种新的现象级产品,近几年增长进入到平稳阶段。根据IDC的数据,2021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5.34亿台,同比增长20%,达到历史峰值。之后,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一直徘徊,不复有之前迅猛增长的态势:2022年首次下降,仅为4.92亿台,2023年虽较上年有所增长,但仍未达到2021年的峰值。2024年,受人工智能与可穿戴设备的全面融合,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继续保持增长(6.1%),预计将超过2021年的峰值水平。
从表面上看,在个人计算设备领域,5亿台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因为根据调研机构Gartner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PC出货量才2.453亿台,对比2023年仅增长了1.3%。可穿戴设备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增长率方面,都远远超过了PC。
然而,分类别看,耳饰类可穿戴设备产品占比最大,占比超过六成,且通过与AI的融合(如翻译功能的融入),成为2024年增长的主力;智能手表由于缺乏与AI的深度融合产品,在2024年首次出现同比下降(-3%)。这一现象说明,可穿戴设备行业的确需要新鲜概念与新鲜故事。
2022年以来,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成为了数字经济领域的超级概念,可穿戴设备天然与人工智能有着密切联系(如语音交互),因此,搭上人工智能的便车,就成为了可穿戴设备的新鲜故事。

▲ 图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