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家专访:缂丝青年艺术家郝乃强。
有一种织物,价比黄金,还曾是皇室专用。它可追溯至商周、兴盛于唐宋,还以巧妙交织的丝线勾勒出精美绝伦的图案。它就是缂丝。
如今,在缂丝技艺青年守艺人郝乃强的巧手下,缂丝不仅出现在精美的艺术品中,还融入了日常用品和时尚设计。从复原故宫藏扇到以缂丝诠释西方油画经典,郝乃强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将缂丝的魅力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
初遇缂丝,郝乃强就被它的魅力所吸引。那是2010年,郝乃强正在苏州大学染织系读大二。在校外调研课上,郝乃强第一次亲身接触缂丝织机和缂丝成品,木头机器的简陋和最终作品的精美形成了强烈的张力,让郝乃强觉得不可思议,这是怎么做出来的?郝乃强的好奇心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缂丝传承人 郝乃强▐
在中国的丝绸制品中,缂丝是最具图画性、观赏性的一种,它采用“通经回纬”的织造方法,以素色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经线贯通整幅织物,纬线缠绕在小梭上。织造时,按照图案和彩色要求,不停来回穿梭织纬。纬线不贯通全幅,因此花纹和素色背景之间呈现一些断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现代人则称缂丝是“用丝线做雕刻的艺术”。
大三时,染织系老师和苏州本地工坊合作开办了非遗体验班,郝乃强终于得以正式学习他向往已久的缂丝织造技艺。非遗体验班只招收10个学生,开班一个月后,同学们多少有点意兴阑珊,只有郝乃强越做越喜欢,坐两小时的公交车从学校到缂丝工坊去学技术,一直学到大学毕业。通过丝线的交织,图案在手里一点点清晰起来,这一从无到有的过程让郝乃强觉得无比神奇。“看作品时会觉得花、鸟都特别生动,在学习的过程里,会慢慢清晰原来织一个小圆角、小直角前面都要铺垫那么多,这个过程特别吸引我。”郝乃强说。
为了精进技艺,毕业后,郝乃强投简历到拥有顶尖师傅的苏州刺绣研究所,成为这家公司招聘的第一个苏大缂丝学员。公司还专门为郝乃强返聘了一位60多岁的技术专家李荣根,负责教他。师傅一边毫无保留地将毕生所学教给郝乃强,一边又为他感到惋惜——在老一辈手艺人看来,缂丝只是一个技术工种,不需要门槛,郝乃强作为大学生,应该去找一份工资更高、更体面的工作。
但在郝乃强看来,缂丝绝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每一次穿梭都凝结着时间和思考。在学习如何织牡丹时,郝乃强发现,即便是织造一片叶子,师傅也能巧妙运用6~8种层次分明的绿色,细腻地勾勒出最为微妙的变化,“比如,靠近根部的地方,颜色可能会深一点;比如,一朵花的下面,肯定有花的投影;比如,要区分阴面和阳面……要把很多方面都考虑进去,带着全局的视角观察”。而时间与智慧,就藏匿于每一个不易觉察的细节深处。

一幅波浪纹和明月构成的《海上升明月》,郝乃强织了20多天;一幅牡丹图,郝乃强织了几个月。往往1厘米,就要织几小时。郝乃强曾说,织造一幅作品,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其花时之长、功夫之深、织造之精,十分单调。但缂丝的人还不能有丝毫分心,因为一点分心,一条经线挑错了,整个作品都完了。这份对精准与完美的执着追求,是缂丝最难的地方,也是其独特魅力之所在。
在古代,缂丝只能与皇家贵族相伴,最典型的就是龙袍,以及现存各大博物馆的缂丝丹青作品。但在郝乃强看来,好的东西是可以并且应该被大众欣赏和接受的,他希望缂丝也能走入日常生活,让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缂丝以蚕丝为原料,采用“通经回纬” 的技法,
以平纹织机织造而成▐
2013年底,郝乃强离开苏州刺绣研究所,在姑苏古城吴趋坊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他以缂丝与汉服周边的结合为起点,制作了香囊、荷包等小件缂丝作品。这些作品让他在网络上小有名气,也吸引了很多爱好者购买。而他最出圈的作品之一,当数对故宫藏扇的复原系列。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普通团扇,故宫藏扇造型立体,且全部采用织锦包边,工艺精美。郝乃强不仅复原了古代工艺,还将扇面由缂绣混色法换成了全缂织法,并将扇拖装饰换成了刺绣,使整体更为精美。他对传统工艺的这一重新诠释,引发了众多关注,甚至引领了一股用缂丝制扇的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