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哪吒2》:月色很美与三昧真火

   日期:2025-02-26     作者:vnpu5       评论:0    移动:http://fswenzheng.xhstdz.com/mobile/news/2944.html
核心提示:月色很美与三昧真火东亚叙事的守正突围——由《》谈起杜 佳哪吒形象的流变史,本身就是一部东亚文化交融蝶变的微缩历史。《》中
图片

月色很美与三昧真火

东亚叙事的守正突围——由《》谈起



杜 佳


哪吒形象的流变史,本身就是一部东亚文化交融蝶变的微缩历史。《》中的少年神,经由漫画解构、网络小说的赛博格改造,最终在中国动画师的3D建模中重生。跨媒介、跨文化的符号迁徙,在电影《哪吒2》中达到极致——随着《哪吒2》现象级IP在全球蔓延,恰似架设起一面解码东亚文化现代性境遇的棱镜,折射出东亚文明挣脱东方主义的猎奇凝视,在数字技术的熔炉中涅槃重生的文化语法。

图片

电影《哪吒2》国际版海报


将目光聚焦至当下舆论场,在多维度、多面向的激荡迁播中,不少专业影迷赞赏之余,也就《哪吒2》的艺术探索提出了更高期待。其中不少关切集中在对殷夫人这一贯穿电影第一二部的人物塑造、及家庭关系的讲述上。《》中殷夫人的出场是一个被影迷津津乐道的成功范例,她的一举一动被普遍认为投射了鲜明的女性意识,跳出了刻板化的东亚母亲形象,在此基础上呈现的、对家庭与个体成长间关系的想象也因颇具现代意味、契合当代青年心理而令人印象深刻。正因前作中这一面向的探索富于现代性,当殷夫人在《哪吒2》尾声被炼化成丹,导致一部分影迷大呼虐心的同时,也陡生质疑——在他们看来,电影将哪吒的涅槃重生与殷夫人牺牲“绑定”,无异于重蹈“血亲祭天,法力无边”的网梗窠臼,在影响主角命运的关键情节处理上落入了东亚家庭叙事的套路。

某种意义上,《哪吒2》殷夫人的“结局”是发动改写“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经典桥段的关键,这次改写如同一次试验场,所探查的叙事边界是——面对现代性冲击,一面深受传统文化浸润,一面接受外来文化塑造的东亚族裔将何去何从——当家族纽带遭遇个体伸张,宿命论碰撞自由意志,价值体系重组所伴生的刺痛便在所难免,因此出现的舆论震荡与意见分歧亦在情理之中。


图片

电影《哪吒2》票房破百亿海报


比起某一个角色或某一处情节的处理,或许更值得注意的是,冲击下的裂变在《哪吒2》中的普遍性,乃至在角色关系图谱中的显著性——如果说敖丙的龙族身份被赋予“少数族裔”的隐喻,那么申公豹的口吃设定则可能暗示着弱势群体的失语,稍加回顾便不难发现,甚至不限于主要角色,即便海妖这样的“小配角”,也有着无法被轻易略过的“独家”烦恼……尽管所指对象和具体语境不尽相同,几乎所有角色的处境却具有共通性——世界性变局中,东亚社会共同的身份认同危机,在年轻一代身上表征为传统规训与个体解放夹缝中的摇摆和质询。因此,在笔者看来,与其说《哪吒2》在主角命运攸关的情节处理上落入了某种叙事套路,不若说它通篇埋藏着蓬勃的叙事野心——而这种讲述的欲望,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达到了登峰。

当同样的摇摆和质询延伸到银幕之外的场域,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迷思同时浮上水面——面对外来文化、流行文化的影响与塑造,根植于我们自身文化的叙事策略是否依然有效?既然全球化大势所趋,那么在不同审美的争夺和认识工具的博弈中,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腔调来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图片

韩国作家韩江


无独有偶,无论韩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是更早前奉俊昊执导的电影《寄生虫》斩获戛纳金棕榈、奥斯卡金像奖,回顾近年东亚文化圈朝向世界输出的成功案例,尽管形态各异,却都在一定意义上表明,置于更广阔的审美格局中考量,东亚叙事一方面因其异质性自带价值砝码,另一方面也因全球文化融合面临重组的现实。


图片

电影《寄生虫》海报


真正的突围往往发生在狂欢的背面,除了问鼎巅峰的少数胜利者之外,叙事共同体的构成离不开万千基石的拱卫。以《82年生的金智英》为例,尽管没有光鲜的荣誉加身,该作仍然投射了深植东亚文化土壤的书写品质——用平静写实的口吻讲述严肃的社会性议题——有别于西方经典叙事传统中“情节交代”“起始行动”“冲突升级(高潮)”“冲突解决”的显著性,许多东亚性书写的语调常常因不包含西方意义上的冲突而显得平淡,甚至到最后,事情也没有明显的“结局”。

不同于电影改编“强行制造光明”的结局(电影中患病的金智英幸运地获得了家人的包容和体谅,得以重拾写作,有个较为理想的结局),原著小说中的金智英则没有那么幸运,她仍然会偶尔“分裂”,以他人的口吻说话,也就是说,作者并未针对作品提告的女性困境给出明显有效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小说中的金智英,还是现实中千千万万面临相同处境的东亚女性,仍然被裹挟进包装在“社会分工”“家庭角色”外衣之下的巨大不公中,找不到出路——小说问世后,其影响突破国界,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东亚国家女性及其家庭的反思。探寻其令人强烈共情的原因,关节之一恐怕恰恰在于叙事与社会现实的深度契合——它甚至并不在意线性的故事发生线索,代之以主题阐释的丰富多义,这种几乎与生活真实合而为一的讲述,与其说是叙事策略,不如说因无限接近我们习焉不察的真相而令人“倒吸一口凉气”,因而更加感同身受。

图片

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海报


我们看到,无论在原著小说几乎“平淡”的讲述中,还是在经过改造、更富戏剧性,同时提供了明确结局的电影改编中,尽管作品所探讨的社会性议题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残酷性,但其叙事调性仍然有别于西方叙事意义上的跌宕起伏,呈现隐忍克制的艺术质地,这意味着,叙事的源流可溯至东亚族裔集体意识,其心理性格仍然根深蒂固——崇尚含蓄、委婉、和合,极力避免冲突与尴尬的倾向几乎表征在作品的语言、结构、情节、细节等方方面面,牢固地执掌着讲述的魂灵。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尽管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在叙事上与小说一脉相承,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化表现也提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因艺术门类、目标受众、言说语境等不同而可能发生的叙事流变。

尽管我们面对着与父辈截然不同的文艺现场,但若因此而笼统地将浸染着深厚文化底色的东亚叙事传统视作评价体系中的“减分项”,甚至谈之而色变,难免有失偏颇,与此相对的,厘清叙事所伴生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寓意,秉持一种更为持中的评价理念,守正与纳新并举,才可能避免被单一或泛化的观念霸权左右而一叶障目。

图片

一幅描绘《哪吒2》以“破局者”姿态现身世界电影殿堂的手绘图近日飙红,被广为转发。作者云中月的画中,哪吒和敖丙在一众欧美IP注视下,拾级而上。(图自新华网小红书官方号)


遥想百余年前,日本小说家夏目漱石曾留下一段佳话,至今仍常被引为东亚叙事传统中委婉浪漫而真挚隽永的代言——他教导学生用日语表白“我爱你”,至多是“今夜月色很美”。今天,当《哪吒2》所创造的纪录如三昧真火般愈燃愈炽热,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场文化消费意义上的狂欢,更将开启一次古老文明的集体精神历险。从北京到纽约,从我们脚下的土地以至更远,当年轻一代为一个被重新讲述的哪吒所打动的时刻,某种超越民族家国的共同体想象正在显影。这或许就是当代叙事的终极挑战——在解构与重建中破立——我们的神话有一天终将成为世界的故事。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