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腹地,南开乡老高峰村曾深藏于这片雨林之中。2020年,一场被称为“向幸福转移”的生态搬迁,让118户498名村民告别深山瓦房,迁入白沙原生态茶园小镇边上的新居——新高峰村,开启了从“深山守林人”到“生态新村民”的蜕变。
俯瞰新高峰村
当春时节,嫩芽出新绿,俏枝把春争,“华夏第一早春茶”正沐浴着晨雾……这是高峰人乔迁新居后,在这里度过的第五个春天。五年间,高峰人从“拔穷根”到“开富路”,林下经济、文旅融合等绿色产业、新型业态蓬勃兴起,实现“生态移民1.0”到“向绿图强2.0”高质量发展升级,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人均年收入从几千元跃增至2.75万元。
1.0:迁徙,向幸福转移的生态告别
栖身大山深处的老高峰村,交通运输不便,医疗水平滞后,产业发展乏力,既是镶嵌在大山里的一颗明珠,又是遗存贫困和孤独的角落。这是老高峰村的生存旧景:距离县城60余公里,雨季出山的路是赌命的轮盘;乳胶常因运输延误变质折价,预期收入缩水;年轻人像候鸟般外出打工,背井离乡讨生活;大病小灾靠天治,孩子上学路途远……人均年收入长期徘徊在5000元以下。
老高峰村(资料图)
闭塞的不仅是交通,不便的也不只有医疗和教育,还有发展的希望。回想过去,村民符杰平算了一笔账:橡胶丰产期每天收入一两百元,雨季停工就颗粒无收;三个孩子在县城读书每年房租三千六百余元,抵得上全家大半年的收入;来趟县城买袋盐巴,都是“早出晚归”……“都说山里空气好,很好生活,可是山里人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转机出现在2018年。是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13个部委及海南省有关部门研究启动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高峰村被纳入整体异地搬迁的统筹规划中。2020年春,白沙亮出创新方案:以村集体7600亩林地置换县域附近5480亩国有土地,确保人均拥有10亩橡胶林,并额外分配耕地——选址白沙原生态茶园小镇边上的新高峰村,59栋黎族风情联排别墅在8个月内拔地而起。
谈起这场“为生态让路、向幸福转移”的“告别”,至今让村民张玉英泪光点点。1994年夏,她冒雨徒步三小时下山,背上的竹篓里躺着发烧昏迷的8岁儿子。雨水漫过出村的唯一通道,她只能绕道悬崖边的羊肠小径。光着脚跑了平生最艰苦的路程,才到乡里的卫生院。张玉英回忆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跌伤痊愈后留下的伤疤。“听说要搬迁,尽管有太多不舍,我还是决定在协议书上签字按手印,让后代不再走这条‘赌命的路’。”
海南环热旅游公路途经新高峰村
如今,时间丈量着高峰人新生活的半径:到县城医院15分钟,学校10分钟,菌菇基地2分钟……走进新高峰村,小洋楼上大力神与村民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相映成趣,文化走廊里时常传来人们乘凉时,闲谈村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谈笑声。2022年,新高峰村入选海南首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从深度贫困村到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新高峰村的发展场景,正在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2.0:向绿图强的化学反应
生态搬迁只是起点,真正的考验是如何让“生态账”变成“致富经”?产业振兴成为关键。随着白沙“橡胶+”复合型林下经济产业渐成体系,新高峰村开始“试水”这一赛道。令人欣慰的是,2021年新高峰村利用橡胶林下空间,采取“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发展林下食用菌菇产业。当年产出的1万余斤红托竹荪、羊肚菌等食用菌菇,以每斤80元至160元不等的价格售出,村集体首次分红18万元,昔日大山里的“穷根”化身陨石坑上的“绿矿”。
橡胶林下种植出来的作物
林下菌菇填补了橡胶停割的“空档期”,让一块土地实现多份收益,产业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平面向立体转型。这种复合型林下经济产业,在新高峰村获得良好应用,人们根据气象条件和橡胶林遮阴优势,创新“菌—菜轮作”模式: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种菌菇,4月至6月种果蔬,7月至10月橡胶丰产、休棚养地,实现农业生产“全年无休”。
正在蔬菜大棚内劳作的村民
“我们的‘橡胶+’林下经济亩产效益达到0.7万元以上,村民秋冬割胶每天赚300多块钱,春夏采摘菌菇和蔬菜日入150块钱,村集体和村民都双丰收了。”站在村支部办公楼前,看向村里的食用菌菇产业基地,新高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符志明倍感自豪,“如今的新高峰村已经成为村集体经济超百万的强村。”
新高峰村一隅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产业连锁的化学反应,不止于“橡胶+”林下经济。借助环热旅游公路从经过新高峰村村口,一座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集住宿、餐饮、研学、购物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白沙大院,在新高峰村旁落成。“我们将热带雨林、生态茶园、和美乡村、黎族文化、茶叶博览园等资源禀赋联动起来,让游客宾至如归、享受美好时光。同时,白沙大院带来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联农带农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新高峰村驻村第一书记陶艮坤表示。
新高峰村的民居
近期,新高峰村多位村民通过面试成为白沙大院的临时保洁员,符丽金就是其中之一。这份“家门口”产业,让符丽金倍加珍惜,她和其他村民一样,一头扎进了紧张的准备工作里。如今的白沙大院,处处焕发出新的生机。曾经,“遥不可及”的“家门口”就业变成如今的习以为常。“‘新村民’到‘新职业’‘新身份’的转变,让我切身感受到的就是观念的改变,我们高峰人走出大山向幸福出发,还要继续立足发展向绿图强。”符丽金打趣地说道:“我想这就是大自然给我们高峰子民的回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