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国有存续企业,如何成功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答案是将改革进行到底。
20世纪90年代初,制定“三步走”改革方案,实施油公司、专业公司和基地公司“三分离”。 从存续企业到组建基地集团公司,从股份制改造到登陆资本市场,经过近20年的永不懈怠和锐意改革,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过不断整合、调整、优化,逐步走出困境,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了从“服好务、养好人”的后勤支持保障单位到技术门类全、产业链长的油气专业技术服务公司的跨越。
自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启动的三年来,海油发展全面持续深化改革,深耕油气增储上产主责主业,主动融入和服务重大国家战略,有力推进“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改革专项工程,加强自有技术研发和技术储备,稳步实施绿色能源转型,在完善公司治理、提升核心能力建设、激发创新动能、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多点开花,交出了一份厚实的成绩单。
公司2021年年度业绩报告显示,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87.39亿元,同比增长16.66%,利润总额19.2亿元,经营效益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巩固。
战略上布好局
关键处落好子
海油发展坚持以登陆资本市场为契机,以深化国企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公司战略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公司战略管理能力,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技术服务公司”的战略目标和“突出发展能源技术服务产业、加快做优绿色低碳产业、有效发展数字化产业和创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1+3”产业发展战略格局。
“以战略为引领重塑核心产业是公司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点任务。”海油发展规划计划部总经理邹华说,“我们就是要通过深化国企改革,聚焦公司战略,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2020年以来,海油发展坚决摒弃片面追求规模的发展观,杜绝乱铺摊子和无序发展,明确“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大力解决交叉产业问题,把有限资源投入主营主业,做深、做强、做精产业。
2022年,公司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二级业务压减14%,三级业务单元压减49%,初步形成“三大产业、23个一级业务、43个二级业务、70个三级业务单元”的业务机构,产业全景图谱日益清晰,各个业务单元更加具有辨识度。
战略落地千钧力,目标引领方向清。2021年,海油发展明确11项核心能力建设重点任务,围绕服务保障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强化战略执行、深化国企改革;2022年,公司成立提高采收率等5个公司级能力提升“专班”,集中优势兵力打好能力提升战。
2022年以来,海油发展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增储上产攻坚工程,持续强化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完井技术服务、油田化学服务均实现10%以上增长,装备运维服务业务同比增长22%;在持续保障上游增储上产供应链服务的同时,高质量完成原油协调外输和燃气、化工品销售工作,在保障油气增储上产中找准定位,贡献价值。
独立自强
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油气田开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是海油发展所有科技工作者们的科研信条。
2022年7月,由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分公司(简称工程技术公司)实施的涠洲12-2油田压裂项目,作业后增油增注效果显著。围绕中国海油“提高采收率”的技术需求,该项目首创了海上平台工厂化大规模压裂施工作业模式,创造了中国海上平台压裂单井用液量最大、施工排量最高、单级泵入砂量最大等多项工艺技术记录。涠洲12-2油田压裂项目的完工,标志着海上低渗油田首次应用油井压驱技术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海油低渗油藏开发的里程碑,将在生产油田增储上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就在一个月前,同样由工程技术公司实施的渤海旅大27-2油田某两口移动式注热作业进入稳定生产阶段,标志着移动式注热技术在稠油开采中取得成功应用、稠油热采核心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
“两年前,面对国内外技术空白,我们从‘零’做起,设计了一套移动式注热系统。为了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我们成立了‘热采’专班,先后攻克了高温补偿管线研制、设备改造安装等一系列难题,实现了370摄氏度高温电缆、高温水泵等多项技术突破,高温电缆的井下连接、井口连接等作业均为世界首次。” 工程技术公司总工程师刘敏自豪地说,“2021年,我们终于成功将稠油热采电潜泵注采一体化工艺应用在海上油田。” 海油发展助力增储上产,开启了海上油田稠油热采的新篇章。这一年,渤海油田原油产量达到3013.2万吨,一跃成为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
什么是“自己的事”?
对技术人员来说,就是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里,独自钻进专业领域,不解决难题不罢休;对运维人员来说,就是面对海上装备故障,不论难易,都要第一时间抢修完成……
透平(又称“涡轮”)及内燃机发电机组是海上发电的唯一来源,相当于人体的心脏,其稳定性、可靠性、经济性和高效性直接影响油田的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目前,中国海油共拥有透平机组近200台套,实际发电量超过90%。而超90%的机组维修处于国外厂家垄断状态。
海油发展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有一群热血青年,他们践行匠人匠心,花了5年的时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终于全面掌握SOLAR Centaur 40(以下简称“C40”)燃气轮机国产化大修技术。2021年,他们成功实施3台C40透平自主大修,机组维修效果达到原厂水平,首台机组已稳定运行超过4000小时。海油发展已成为国内唯一具备C40 透平大修能力的专业技术公司,成功打破受制于人的局面。
首座海上可移动自升式井口平台“海洋石油163”正式投产,国内首个海洋能源地理信息系统在渤海海上风电资源分析实现应用,自主开发的升级版智能注水工具试验成功,国内首个深海油气勘探开发仓储中心全面投用,国内首个海洋石油产业自动驾驶项目开启常态化运营……海油发展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推动核心能力建设,加强创新技术攻关,三大产业协同发力,改革见行见效。
增活力强动力
改革硬碰硬
海油发展下属的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州院”)和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院”)是我国首批入选“科改示范行动”的国有科技型企业。
科技创新是科改示范企业的头号任务。改革3年来,常州院和天津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创新动能,一次次“舒经活血”的自我革命,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1年,天津院基于“分子工程”理念开发的全球首套柴油吸附分离技术成功应用,顺利实现油品向化学品高效转变,真正实现了科研“变现”,改写了我国芳烃、烯烃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天津院大刀阔斧搞改革,在138家科改示范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2021年“标杆”企业。
常州院不断在服务国家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的保障能力上狠下功夫,成功攻克特种核电、航空航天、新能源装备等涂层防护领域30余项高端技术,实现关键核心原材料国产化。
是什么激活了海油发展科技创新的神经末梢?
2021年,海油发展发布《科技人员精准激励指导意见》,明确每年对符合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励条件的团队,给予超额利润5%-10%的动态激励,额度高达1000万元。
“近年来,海油发展已出台多项制度文件,目的就是要发挥重大科技成果在塑造核心产业方面的引领作用,让创新目标与发展生产力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创新劳动与收入分配对接,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海油发展科创与数字化部总经理韦龙贵表示,“特别是从2021年开始,海油发展科技奖励的奖金总额增幅达到了96%,大幅提升了对科技成果核心贡献人员的激励力度。”
三项制度改革,动了真格,出了成果。
贺海波和刘元都是起重工技师,原为海油发展中海油能源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物流公司”)外包服务人员。2021年,他们代表海油发展参加全国石油石化系统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分别获得了起重工决赛的一等奖和二等奖。根据海油发展优秀外包服务人员招聘政策,两人凭着技能竞赛中出色的成绩和平日工作的良好表现,顺利通过了资格审核和岗位能力评价,正式被吸纳为物流公司直签员工。物流公司党委还根据专项奖励管理办法,对两人进行了即时奖励。
改革以来,海油发展坚持广纳贤才不动摇,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培养措施,着力为各类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创造有为有位的工作环境,提升“识人选材”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努力提高人才的成就感、归属感和获得感,推动形成事业激励人才、人才成就事业的新局面。
“原”动力激活“新”引擎,改革的红利显著释放。
从黑色革命到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转型提速加力
积极贯彻国家“双碳”战略,对能源化工行业既是重大责任,也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加大低碳环保研发力度,完善绿色产业服务链条,打造绿色用能技术服务和绿色产品供应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能力。”海油发展“十四五”规划围绕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做出战略部署。
2021年初,海油发展挂牌成立清洁能源分公司,加速培育海上风电、光伏运维等清洁能源技术服务,积极探索锂电池、分布式能源、地热、氢能等新能源业务,努力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2021年12月,清洁能源分公司下属的珠海管道工程有限公司首个兆瓦级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并发出第一度“绿电”,这不仅为南海气田开发注入了绿色动能,还为全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力保障贡献了力量。该项目标志着海油发展绿色低碳战略在分布式光伏发电领域取得新突破。
2022年4月,由海油发展安全环保分公司研发的“柴油机节能减排一体化系统”对海上平台中柴油机尾气一氧化碳与颗粒物脱除率高达95%以上,实现柴油机综合节油率达到3.1%。
海油发展常州院以环保政策法规为纲,以标准化工作为领,牵头制定发布了GB/T 38597-2020《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涂料产品技术要求》等一系列引领性国家标准,推动我国涂料与工业防护领域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