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尹睿
近日,消费金融市场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金融监管总局、央行相继发文明确要求金融机构支持提振消费,对消费贷额度、贷款期限等多方面内容作出调整。3月25日,据记者调查发现,包括国有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已上调消费贷产品额度上限、延长贷款期限,部分产品最高额度由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还款期限延长至7年。
消费贷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撬动了居民“大额敢贷”的意愿,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潜力,降低其还款压力。然而目前有一些中介宣称通过内部渠道和专业手段,能降低贷款门槛、提升贷款额度或加速放款流程,此类说辞可能涉嫌诈骗,不可轻易相信。
最高50万元,最长7年
消费贷再“加码”
来自山东的孟先生最近刚喜提新房,“正愁怎么装修呢,就收到一张银行给的利率优惠券。从申请、核验到放款,1天不到就完成了,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记者了解到,孟先生所贷金额为三十万,利率为2.68%,分48期还完。“这个利率算是近几年来碰到的比较低的,还款时间也适中,每月还款压力相对小一些。”孟先生还表示,自己最近收到了很多推荐消费贷的银行短信,额度和期限都比之前“放水”不少。
图为AI生成
据记者不完全梳理,目前已有超过10家银行调整了旗下部分消费贷产品的贷款金额上限、贷款期限以及贷款利率。
国有行方面,的“融 e 借”作为互联网贷款用于消费时,单客户额度目前执行的标准为最高不得超过 30 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为7年。而此前,“融 e 借”的贷款期限最长可达 5 年;则是将“快贷”产品的最高贷款额度提升至30万元。还有“随心智贷”产品,其最高额度从30万元提至50万元,贷款期限从3年延至5年。此外,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还将其中几款消费贷产品利率从3.0%-3.4%下调至2.7%-2.72%。
股份制银行中,“闪电贷”额度上限从20万元提至30万元,贷款期限方面,增加了84个月(7年)的选项,其利率从“3 字头”降到“2 字头”;的“云信贷”产品,最高额度可到100万元,授信期限最长60个月即5年。
某股份行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最近来咨询、办理相关“消费贷”业务的客户明显比之前多了不少,预计还会推出更多根据不同消费场景,量身定制额度更大、期限更长的金融产品。但不过,低利率的消费贷并不是人人有份,能拿到最低利率优惠的普遍为银行优质客户,比如白名单客户、特定职业人士等。
助贷中介“蠢蠢欲动”
消费者该如何“避雷”?
值得注意的是,在银行密集“松绑”消费贷的同时,助贷中介也趁此机会活跃了起来。上述孟先生向记者表示,最近除了收到银行消费贷产品的推荐短信、电话,还接到了许多“助贷中介”的业务电话,中介称会根据客户自身资质,为其选择最适合的消费贷产品,申请操作简单,最高可贷100万,其服务费多在2%左右。“之前不是没有心动过,但是自己无法确认此中介合法与否,所以不敢把贷款业务交给他们。”孟先生告诉记者。
“助贷中介只是一种信息中介,由于市面上各种信贷产品种类繁多,而消费者又对信贷产品不够了解。所以,助贷中介会根据客户的自身资质,利用信息差,为其出一套相对可行的方案。但是,像提额、加速放款等银行的业务流程,大部分助贷中介是很难干预的。因此,一些中介宣称通过内部渠道和专业手段,能降低贷款门槛、提升贷款额度或加速放款流程,此类说辞均为过度宣传,甚至可能涉嫌诈骗。”上述股份行工作人员表示,“一些客户之所以寻求助贷中介的帮助,一方面确实因为可以节省自身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则是因自身征信或尚有贷款无法正常还款等问题,不能通过正常途径进行贷款业务。”
对于“助贷中介”是否合法的问题,上海段和段(济南)律师事务所的丁家珅律师告诉记者,助贷中介本身是一种中性职业,是否合法要看其所属或服务的公司是否合法,经营贷款必须有相应资质,利息也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存在违法催收等。不过,如果贷款行为本身违法了,且中介知情并参与其中,这就是违法的。
据记者查询发现,已有多家银行发表声明,强调未与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开展贷款业务合作,并提醒广大客户注意,谨防“消费贷”成“套路贷”。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稽查局也在近期联合部署开展金融领域的专项治理行动,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坚决维护金融管理秩序。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消费贷作为一种杠杆工具,其规模与使用应当与居民收入增长态势相适配 。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应优先评估还款能力,合理规划资产配置,避免陷入“以贷养贷”的困境中。同时,还要警惕贷款中介虚假宣传和诱导,避免陷入相关陷阱。银行方面也需要增强借款人的信用评估,确保放款前充分了解其还款能力和意愿,防范潜在不良贷款的风险。
“我们现在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纾困机制,比如无还本续贷、延期还款、利息减免等,但目前主要针对部分确有困难的小微企业,个人消费贷领域的相关纾困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上述银行工作人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