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应用型高校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的辐射结构与政策路径
2024-11-10 21:40

[摘 要]应用型高校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是时代赋予的使命,需遵循内在逻辑理路,采取建立共生发展格局、共享人才高地、产教融合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实践进路。政府部门在推动四链深度融合中要强化高校服务产业发展职能,为其健全人才资源体系、资源配置机制、主体权益保障制度等提供平台。

应用型高校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的辐射结构与政策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四链深度融合;辐射结构;政策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应用型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引培的重要主体,如何用好自身优势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下简称“四链深度融合”)方面发挥引擎和辐射作用,是回应时代需求、走出中国特色应用型高校发展之路的重大现实课题。应用型高校要围绕科教兴国战略,用好科技创新和人才高地优势,发挥四链深度融合的作用,要成为人才高地引领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成为创新高地驱动人才和产业高位发展的主力,要通过资金运营创新,提高人才价值、科技创新价值、产业价值的循环能力,成为人才、创新、产业等资源高位增值的流通枢纽。

应用型高校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的逻辑理路

应用型高校推进四链深度融合应从系统视角认识四链的功用和联系。

1.聚焦产业体系生成四链深度融合价值共同体

应用型高校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应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实践,置身强国战略格局,找准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办学职能同四链深度融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联结点。人才培养类型应主动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聚焦新型工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服务业新体系创建等的实践创新人才需求,体现人才培养体系同产业体系的契合。应用学科体系建设应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的重要实践问题,坚持应用导向,重塑学科结构,主动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践的认识基础。科技创新应推动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尖端水平,科技创新立项、实验、成果推广应用应与产业实践建立敏锐而精准的对接机制,成体系的科技创新应成为联结产业体系内部生产环节、产业体系之间交叉融合的核心纽带。应充分利用学科齐全、高水平人才和人才培养类型齐备、技术创新自成体系等优势,瞄准科技类、创新类、高新技术类产业环节缺口,在“教育+科技+产业”中成为发展产业体系高端环节的重要主体。

2.汇聚一流人才筑牢四链深度融合基石

应用型高校一流人才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构成,学校应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引培一流人才,筑牢四链深度融合的基础。一是一流师资应同一流人才培养相结合。一流师资应能对接生产建设实践前沿、接轨世界一流人才水平。二是一流科研队伍应同科技创新实践相结合。应根据学校科技创新体系性布局,实施一流科研人才引培和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团队结构要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科技创新。三是一流人才队伍应同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人才队伍应能适应服务行业产业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面向、应用学科适用产业领域相匹配,与产业的企业链、供需链相匹配。四是一流人才队伍建设同举办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能满足学生专业领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需要。

3.做强科技创新铸就四链深度融合核心

科技创新作为一流人才实现价值和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应用型高校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的核心。应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体现同国家重大战略的结合,突出应用性、前沿性和国际领先性。科技创新应突出应用型高等教育机构特征,既能吸引一流应用型人才,又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应凸显交叉融合学科和广博人才优势,能破解产业面临的系统性、综合性、前沿性、世界性技术难题。科技创新应能提高资金吸纳能力和价值增值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对资金投入的增值能力。

4.畅通资金运行维系四链深度融合保障

应用型高校资金运行作为人才、创新、产业发展的必要资源,其来源、配置、使用与周转的良性循环是推进四链深度融合的保障。一是资金来源应同办学实践深度整合。二是资金配置应以增强资金运行能力为导向。应能统筹人才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产业等的经费配置结构,有利于资金整体最优增值。三是资金使用应强化经济收益最大化。四是资金周转应注重价值持续增值。在人才引培、科技创新、自办企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产生的收益,应再用于扩大投入,带动更多资金流入办学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的实践进路

应用型高校需从办学定位与职能出发,融入国家战略实践,找准四链深度融合的实践进路。

1.构建开放型价值共生发展格局

建立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互利共生的发展格局。一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精准对接。按照产业链生产环节的知识技术关联逻辑建构完整专业群,实现专业群全面对接产业链;按照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理顺新型工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的知识技术基础,改造传统专业,创生新专业,提高专业育人体系对产业发展前沿的支撑度,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的价值统一。二是学科体系与生产实践问题紧密结合。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的综合性、普遍性、前沿性问题,发展交叉融合学科;瞄准学科理论前沿,以重大实践课题研究为突破点,为产业实践和应用型人才提供系统认识,推动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价值统一。三是科技研发与实践技术攻关直接对接。以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等为对象,校企合作、校校协同、校内协作,系统确立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产业内部生产环节技术提能的科技研发课题群,建立跨机构协同攻克科技难题的实践格局,推动科技创新与解决实践问题的价值统一。四是社会服务与产业发展直接相融。通过校企合作举办产业学院、校中厂和厂中校、自办企业等方式,为产业链关键生产环节提供关键支撑,撬动产业链或产业链片段走向高端产业。

2.建设创新型校企共享人才高地

实现应用型高校与产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共融共享,建设体现开放发展格局、支撑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创新型人才高地。一是建设支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双师队伍。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产业大师、能工巧匠、拔尖技术人才等互聘共享,提升高校和产业拔尖创新人才将世界产业前沿和技术前沿等转化为育人资源的能力;引培掌握世界生产技术前沿或尖端科技的科技帅才领衔育人,实现高校和产业高端人才的育人融合。二是发展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根据战略需要,打破校际边界,突破学科边界,依托科技创新项目和高端平台,建立集聚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项目团队。三是建立对接产业的核心技术指导团队。集聚对产业生产环节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拔尖创新人才,组成科技创新成果对接与技术指导团队,为产业链或集群转型升级、解决实践技术难题提供服务。四是引培高水平的创业团队。依托取得的体系化科技创新成果,集聚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领域研究与实践的拔尖创新人才,组成知识技术密集型创业团队。

3.构建战略性产教融合创新体系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校发展战略重点,建设支撑关键产业和产业关键环节的产教融合创新体系。一是建立创新组织。联合同类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建立覆盖产业链生产环节的综合性科技研发机构;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建立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围绕国际前沿科技、未来科技等,建立支撑产业未来的国际科技研发中心和未来产业学院。二是搭建创新平台。通过高校联盟、校企联盟、产业联盟等,立足全球战略领先、重大科技攻关、重要产业发展等领域核心问题,建立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科教融合平台、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创新平台、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平台等,建立共享型、开放型、前沿型科技创新支撑平台。三是集聚创新资源。争取国家基金、地方政府部门、学校、行业产业等的经费投入;设立校级科技创新基金;整合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科技研发场地、设施和设备;积淀具有自主知识技术产权的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四是设立创新项目。选择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创新项目进行校级孵化培育;统筹获取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的项目;联合国内国际高端产业企业,承揽解决行业产业发展核心技术难题、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创新项目;提高大学生创新项目质量和水平。

4.建立立体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联合政府、行企等主体,创建立体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一是建立专门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组织。设立学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部门,引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制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规程与实施标准,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专业化。二是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质量评价机制。建立学校科技创新成果质量评价标准,对申报转化的科技成果的技术含量、先进性、竞争力等进行评价。三是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风险评估机制。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技术转移、产品开发、市场推销等进行风险性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转化优先级。四是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配置机制。依托互联网信息化平台、产业联盟、行业组织、校企联盟等,搭建学校科技创新成果推销和交易平台。五是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支持机制。成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咨询指导组织,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技术咨询、投资融资、国内外推广等服务。六是建立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实现机制。组建学校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鼓励科技创新成果持有者办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并为实验研究、中试熟化和生产过程等提供场地、设施设备、管理、人才、产品推销等一体化服务。七是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资金投入机制。设立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经费配套,对科技成果转移、作价投资、自主产业化活动等提供经费支持。

助推应用型高校四链深度融合的政策路径

应用型高校推进四链深度融合,政府部门应提供政策保障。

1.强化高校办学服务产业发展联结机制

应强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制度,推动应用型高校落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教师队伍与产业人才队伍的融合、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活动的融合、大学生就业与企业实践的对接。加大政府层面对应用型高校承接产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政策支持,为企业同应用型高校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提供政策倾斜。通过公共资源配置引导应用型高校运用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企业竞争力;鼓励应用型高校高端人才参与解决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难题,先进科研条件向行业企业开放共享;引导行业企业用好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和人才资源。支持应用型高校以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平台,联合世界一流高校、知名企业、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推动我国高端产业同世界高端产业接轨,带动我国优势产业领跑世界产业。

2.健全四链深度融合人才资源建设体系

立足支撑国家或区域产业发展整体性,统筹应用型高校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的人才资源建设体系。加大交叉融合学科建设的推动力度。支持应用型高校联合企业创新应用理论体系,探索校企在人才体系、创新体系、产业体系、投资体系等方面合作发展理论,发展应用型高校推进四链深度融合的方法体系和治理体系。设置对接四链深度融合的专业体系。支持应用型高校创建从专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四链深度融合型专业,研发支持四链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改革;引导应用型高校从国际国内、行企引培支撑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引导四链深度融合教育改革。推动应用型高校改革创新创业课程,在所有专业开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领域的课程;支持高端产业和企业设立产教融合领军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金融机构等联合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四链深度融合人才专项。支持应用型高校引入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建立四链深度融合试点高校和领军人才培养基地,设立领军人才专项研修班,引进世界相关领域顶尖人才引领研修。建立四链深度融合人才资源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汇聚各产业领域精英人才、各学科高端人才的四链深度融合人才共享平台。

3.畅通四链深度融合关键资源配置机制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认定指引,把通过质量认定和市场风险评估的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信息,以及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成果信息纳入科技创新资源库,为应用型高校组合科技创新成果、体系化服务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按照学科专业类别、创新项目类别、创新成果类别等组建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库,分类建立国内高水平人才信息库、世界各领域高尖端人才信息库,向应用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人才信息。建立国内外各产业链环节和企业的发展信息库,全球高端产业和知名企业的发展动态监测信息库,帮助应用型高校准确定位产教深度融合突破点;定期举办应用型高校与世界企业产教融合洽谈会或博览会,为应用型高校对接企业项目、合作推广成果搭建桥梁。四是资金引导机制。建立应用型高校推进四链深度融合的引导性资金投入机制和市场资金汇聚机制,向应用型高校提供财政经费,促成更加多元的融资渠道。

4.创新四链深度融合主体权益保障制度

以保障四链深度融合主体权益为核心,健全应用型高校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的主体权益保障制度。一是完善高校办企业法规。畅通应用型高校利用国有资产投资或举办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营利性组织的路径,健全应用型高校在办企业中形成的国有与非国有混合资产、公益性与非公益性混合资产利益分配制度。二是优化合作实践利益保障制度。健全校地企院所等主体在四链深度融合中的利益保障制度。三是改革高校岗位权责利保障制度。推动应用型高校把教师或科研人员的教育教学、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实践等视为同等重要的职责,完善其工作量认定制度、在各岗位取得合法收入的认定制度。

5.搭建四链深度融合专业服务提供平台

在公共管理和市场治理方面建立应用型高校联结人才资源、创新资源、产业资源、资金资源的重要平台。推动建立由应用型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产业园区等构成的跨界协同组织,建强应用型高校四链深度融合专门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科技创新成果展台,为科技创新成果对接产业、成果交易、成果转化、成果融资、成果交流等提供公共平台。建立应用型高校推进四链深度融合专门融资平台。围绕支持应用型高校推进四链深度融合,建立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机制,及时高效破解应用型高校推进四链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短板。支持建立整合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人才资源、金融资源、行业企业资源等国际合作平台,为应用型高校推进四链深度融合提供范例、资源和合作对象。

【作者:董小平,单位: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应用型高校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的辐射结构与政策路径】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fswenzheng.xhstdz.com/quote/67098.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fswenzheng.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