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动态
中国方言(一)
2024-11-10 17:22
  “上海闲话能变化,但不能消失,它们富于个性,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历史、发展的见证。”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钱乃荣说,现在,上海方言正经历第二次转折。    今年3月,一部上海方言大词典将交稿,与此同时,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传出消息,上海将由复旦大学牵头,兴建一个上海方言库,“阿拉闲话”正在掀起又一波热潮。    但在采访的过程中,钱乃荣始终强调,上海方言和普通话,两者没有冲突,它们的关系是互补双赢、和而不同。    上海话最会造新词    钱乃荣说,自元代到清代开埠以前,上海一直是松江府一个三级小县城。上海方言是松江方言在黄浦江流域的一个变体,长期发展缓慢。上海话的大变化是1843年以后。那一年,上海开埠。    由于迅速都市化,上海经济发展,海纳百川,上海话在松江话系统的方言基础上,取得长足的发展。变化最快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淘汰了松江话系统中一些使用地域过于狭隘的词语,大量吸收了国内外语言的精华,使旧上海话改观为新上海话。    “当时,上海人见一样新生事物就造一个新名词。不少商业活动,在上海话里有了许多词语。”钱乃荣说,如“饭碗头”、“卷铺盖”、“撬边”。还有大量商业词语引申到日常生活中来,如“卖相”、“吃价”、“现开销”、“讲斤头”、“打回票”、“掂斤两”、“真生活”、“耳朵打八折”、“勿是生意经”等。    由于思想的活跃,还产生了大量的惯用语,如“出风头、牵头皮、收骨头、淘浆糊、七荤八素、死蟹一只、勒杀吊死、牵丝扳藤、吃空心汤团、开年礼拜九、悬空八只脚、门槛精到九十六”等等。     部分词语输入“国语”    这时,上海话成为一种对都市文化非常有表现力的方言。不但如此,它还汇集了江南人生活中各种细腻的词汇,如烹调食物,用火制作方法的所有动词:“烧、炒、煎、蒸、炖、笃、焖、煸、烘、汆、溜、熬、爆、脍、炸、扣、烤”等。    上海话吸收了江浙语言的一些词语,尤其是苏州话和宁波话,一跃成为汉语三大方言(北京话、上海话、广州话)之一。此外,大量上海话新词传入了当时的“国语”,如:“自来水、电灯泡、马路、洋房、书局、报馆、博物馆、足球、高尔夫球、黄包车、三轮车、雪花膏、橡皮筋、沙发、马达、课程、咖啡、白兰地、啤酒、麦克风、敲竹杠、出洋相、小儿科”等等,这些词语,现在还保留在我们的普通话中。     上海将有方言大词典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是上海话的第二次变化高潮,或许也是转折。其中得失,令人也叹也喜,也悲也思。”钱乃荣说。    这段时期中,青年一代又新造、流传许多贴近生活的流行语,但由于一些原因,上海话中一些有用的方言词在这一代中出现断层和流失。钱乃荣说,他本人在大学生中做过一项调查:在上世纪80年代,几乎人人将上海话当成惯用语。而在最近一次50多个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已有三分之一以上不会说了,大致知道但自己不说的更多。    为此,钱乃荣一直笔耕不辍,今年3月,一部上海方言大词典将交稿,是他的导师许宝华、汤珍珠教授和他一起编撰。此前数月,他又有一本上海话最新流行语2500条出版。    “方言,是各地本土文化的基础,能让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保持多元化,更加灿烂。上海话,是这个城市本土的民俗和文化表现。”钱乃荣说,因此,上海闲话,在普通话基本得到推广的情形下,应该提出和注意保护,上海话能变化,但不能消失。     ■沪语探源上海话源自少数民族语言    基本路线:长江以南百越话+来自北方的汉语→吴语,不断南下(春秋战国时期)→传到上海(战国时)→开始发展,融合周边方言(三国时)→现在的上海话    上海话的前身是什么?它是怎样逐步形成、固定成我们现在熟悉的上海话呢?上海师范大学著名语言学家潘悟云给出了答案。    潘悟云说,其实上海话的老祖宗是“百越话”。    百越族是一个少数民族,早在三国以前,长江以南地区遍布百越族的族人,一直延伸到越南。百越族的“百越话”可以说是上海话的前身,但真正促使上海话形成的,还是汉族人。    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本来生活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到了春秋战国时,由于北方连年战乱,一些北方的汉族人举家迁徙到南方,在这个过程中,百越族的“百越话”和汉族的汉语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因为当时的吴国多使用这种语言,所以被称作吴语。 

中国方言(一)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中国方言(一)】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fswenzheng.xhstdz.com/quote/61614.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fswenzheng.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