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张玉辉 贾薇薇 黄玲玲 王璐)一场以“医养结合+精准干预”为核心的全链条健康服务升级正在加速推进。
在3月7日举行的第十七届“声音·责任”2025全国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结合“十四五” 规划收官与 “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聚焦人口老龄化、女性健康管理等话题,围绕医养结合、临床营养、资源下沉和人才培养,提出应对方案。
从临床营养缺口破题
“卸任医院院长以后,我自告奋勇前往营养科担任主任,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我深刻认识到,营养问题对于女性健康,尤其是育龄妇女的健康至关重要。”
打造“主动型养老”
她呼吁,养老事业应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规划”,一方面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将疾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另一方面鼓励树立“健康储备”理念,让老年人能够享受到高质量养老服务,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针对老年人就医难题,刘梅林认为,分层管理是守护老年人健康的必由之路。“三甲医院聚焦急危重症救治,基层医疗机构承担康复与慢病管理,家庭则依托上门医护实现居家康养。由此形成医养结合的全链条闭环。”
则聚焦农村养老困境,提出了三大建议:一是强化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在职业院校增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定向培养养老服务技能人才。完善入职奖补、岗位津贴等激励机制,提升养老服务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与社会地位。二是优化农村养老政策支持。将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为农村养老提供新的活力。建立返乡创业扶持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措施,吸引青壮年回乡创业,帮助他们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给予老人更好的家庭照护。三是完善老年医疗与医保体系。加强老年医学、重症医学、康复医学等专业队伍建设,提升老年复杂疾病诊治能力、失能失智老年病人的康复能力。在医保方面,对收治老年患者较多的医疗机构增加补偿系数,缓解“按病种付费”模式下老年患者的收治压力。
代表委员建议
推动新医学创新与突破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探讨了新医学对未来发展的深远意义。他认为,新医学不仅仅涉及单一技术或理念的更新,而是一个涵盖多学科、多维度变革与创新的全新学科体系。在快速发展的医学领域中,新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这要求医学教育和实践必须持续革新。
“从当前学科设置的角度看,某些关键领域的滞后可能会影响医疗行业的进步。例如,在医疗建筑设计方面,国内尚未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蔡秀军指出,医院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医疗建筑设计。良好的医疗建筑设计不仅有助于优化诊疗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和舒适度。他分享邵逸夫医院“平疫结合”的病房模式的设计案例,并介绍道,该设计能够在普通病房和防疫隔离病房之间灵活转换,提高了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站在医疗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前沿,蔡秀军认为,现代医学正朝着多学科融合的方向演进,未来工作的重点应集中在强化新型医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速推进新兴学科建设和大力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三个方面。
蔡秀军表示,首先,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亚专科体系,已成为当前医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其次,谈及技术创新。以微创腹腔镜技术、介入治疗以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医疗行业的面貌。
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持续行动
“作为一名已经在全国政协平台上履职7年的‘老委员’,我对过去一年履职的最深刻感受是,要持续提升议政建言的质量和水平。”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黄宇光说。
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中提到,要“加强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指导各地将适宜的分娩镇痛以及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看到这则消息,黄宇光十分欣慰。2018年两会期间他提交的第一个政协提案就是分娩镇痛要从源头抓起,大学本科麻醉独立开课,后续提案建议重视麻醉队伍建设、补齐麻醉专科护理短板、将分娩镇痛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独立收费,以推进舒适分娩在医疗机构普及全覆盖。特别是在去年 6 月份召开的全国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小组讨论会上,该建议获得了与会常委和委员们的普遍认可,也再次获得媒体和社会关注。
作为与民生关切联系最为密切的医疗专业政协委员,2025 年, 黄宇光将继续围绕“小小孩和老老人”积极建言资政,从自己的专业视角看民生关切,继续为生育友好型社会和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履职建言。
版面报道